高庫存加劇銅價下跌風險

2012-03-28 13:24     來源:中國證劵報     編輯:范樂

  目前國內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生存狀況可謂困難重重。去年金屬價格一路下挫,銅價在短短兩個月裏跌幅超過30%,一些金屬如鎳、錫等更是跌回了六、七年前水準。沒有礦山的加工企業絕大部分都面臨生産越多、虧損越多的局面。

  筆者認為,造成有色金屬行業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國內消費能力遲遲不能覆蓋産能。一直以來,我國經濟模式都是以出口為導向。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全球經濟陷入動蕩之中,增速放緩使得海外訂單迅速收縮。另外,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度上漲、人民幣匯率上升以及反傾銷等都給我國出口帶來了較大影響。儘管經濟轉型已經提到“十二五”規劃中來,但轉型之路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在整個有色行業處於週期低谷階段,我們發現銅價還是較其他有色金屬堅挺許多,其中主要原因還是中國整體需求尚沒有明顯萎縮。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利潤萎縮,以及增長預期的放緩無形中給未來銅價帶來很大下跌風險。

  從目前中國經濟結構看,固定資産投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其也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支援。但從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正在迅速下降,這對資金推動型的經濟而言並不利。

  銅的另一大消費領域是房地産行業,在政府重申調控力度不會減弱之後,也正式宣告其長達十多年的“光輝歲月”趨於結束。據最新數據顯示,房地産行業景氣度跌破100。最新民調也顯示,在主要投資方式中,房地産投資已經從原來的投資首選跌落到了第三位。銀行房貸業務量也不斷下滑。這些都體現出目前投資者對房市觀望情緒濃重。房價下跌趨勢也延長了房地産企業的土地消化週期,減少了對銅的整體需求量。

  另外,由於目前銀根相對偏緊,導致下游企業普遍存在資金緊張、開工不足的情形。因而,即使在消費旺季到來之前,下游企業備料備庫的現象也並沒有表現得十分明顯。同時,資金短缺也迫使下游企業只有接到訂單後才會出手買銅,就連原來在現貨市場上交易活躍的中間商,也極少去積極備貨。

  最後,從去年7、8月份開始的大量融資性進口,已經導致LME銅庫存驟然下降。去年10月份,LME銅在亞洲的庫存首先下降,到2012年1月,LME亞洲區銅庫存已經降至了2萬噸。在LME亞洲區庫存降無可降之後,LME銅在北美的庫存也開始下降。截至3月19日,LME在北美的銅庫存縮減到20.45萬噸。與此同時,中國精煉銅進口量不斷增加,大量進入的融資銅加重了國內庫存壓力,造成上海期貨交易所庫存持續增加。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庫存總量已超22萬噸,創下了2002年8月以來新高。而2月底上海保稅區銅庫存為55萬噸左右。兩邊庫存的巨大差異,使得1月LME銅表現強于國內。而國內銅價相對LME保持較大幅度的貼水,也意味著進口可能已經衰竭。尤其是目前國內銅價與倫銅的比價正處於低點,加上高庫存和需求不振的相互作用,或許會造成4、5月份電解銅出口劇增,國內冶煉廠和貿易商借週邊市場銅價走高之際,將高庫存銷往海外,造成週邊市場的下跌。

  最後,回顧2005年以來銅價的兩波大牛市,一是建立在需求旺盛、有色冶煉企業利潤預期良好之上,另一個則是建立在政府強硬的經濟刺激政策,以及強烈的通脹預期之下。而在需求提振預期下滑,以及嚴防通脹的當下,銅價後市下跌風險正在不斷累積。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