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理財産品受到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的青睞。資料顯示,2011年銀行全年發行理財産品22441款,發行規模16.99萬億元人民幣。但在銀行理財産品日益火爆的同時,多家銀行卻爆出了收益虧損的消息。
銀行理財産品市場近年來異常火爆,一是遠高於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在過去一年裏,銀行理財産品曾經讓很多人趨之若鶩。但是,近日多家銀行均爆出收益虧損的消息,有的理財産品到期時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連本金也有可能不保,讓投資者遭受損失。
買銀行理財産品也會虧本
“10萬元起,年收益率12%,期限半年到一年,本金安全,收益穩定”。近一段時間來,這樣的手機短信常常出現。面對銀行方面的上述推薦,不少投資者勃然心動,存上10萬元一年收益可達1.2萬元,比起年收益率僅3%的銀行定期存款,這真是一次十分誘人的投資。然而,讓投資者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標榜穩賺不賠的理財産品,到期時卻有可能得不到預期收益,甚至連本金也有可能不保。
近日,一名吳姓投資者向媒體反映,他在2010年買了工商銀行發售的“高凈值客戶專屬理財産品”第一期,該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6%,于2012年1月30日到期,當時覺得這麼大的銀行發行的産品一定沒有問題,就投了20萬元。讓吳先生意想不到的是,到今年贖回的時候,不僅沒有收益,本金也只剩下16.7萬元了。
記者還了解到,招商銀行的一款結構型産品“‘金葵花’焦點聯動系列之A股金融類股票表現聯動理財計劃”未實現7%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為零。該行此前已經有數款結構型理財産品收益不佳。
中信銀行2007年9月發行的一款代客境外理財2號, 2010年9月20日到期時凈值為0.6168元,平均虧損達到三成以上。
2011年5月6日,彭先生在興業銀行某支行用23萬元購買了“東風5號”的理財産品,沒想到短短9個月,虧了8萬元。彭先生怒不可遏,找到銀行理財經理想討個説法,結果對方拿出協議稱“投資當然有風險,協議條款裏已經做了提醒。”
多家銀行紛紛爆出理財産品虧損的消息,這讓許多投資者難以接受。
近年來,我國居民可支配財富不斷增長,個人理財需求日益旺盛,銀行理財産品正受到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的認可。資料顯示,2011年銀行全年發行理財産品22441款,較2010年上升100.58%;發行規模為16.9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140.99%。無論是産品發行數量還是産品發行規模都大幅上漲。
然而,在銀行理財産品日益火爆的同時,近日多家銀行均爆出收益虧損的消息給銀行理財産品蒙上了陰影。“最近爆出虧損的幾款理財産品,大都是與匯率、基金、大宗商品、信貸資産、股票等高風險資産掛鉤。雖然其預期收益率較高,但到期收益率的不確定性也較大。”中信證券理財規劃師劉雲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以吳姓投資者購買的工行産品為例,這款産品通過信託投資計劃投資于權益類及固定收益類投資工具,包括上市公司股票、開放式基金、封閉式基金、混合基金及新股申購、債券等。而2010年初至2011年末,A股市場持續暴跌,這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産品實在回天乏力。
除與A股相關,與境外産品掛鉤的理財産品受到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境外金融市場的衝擊,同樣也是虧損的“主力”。近日,一位網友在微博中爆料稱,某外資銀行的一款理財産品虧損幅度達95%,折合15萬元人民幣的澳元産品只剩7000元。
2007年9月,中信銀行發行了計劃在2010年9月到期的代客境外理財2號,然而實際到期日前,這款産品人民幣虧損超過了30%。
除此之外,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價的大起大落、大宗商品行情起伏不定、匯率市場的劇烈變動以及歐債危機的持續惡化,都使境內一些與之掛鉤的銀行理財産品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