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據悉,源自國外的一股公益理財熱正在逐漸升溫,自推出至今備受中高收入人群青睞,公益和投資相結合,以及更具透明化等特性,使得這種新型公益形式迅速成為“新寵”,公益理財緣何受熱捧?未來該走向何方?
公益理財緣何受熱捧?
什麼是公益理財?單純的理財産品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單純的公益支出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當理財與公益融合起來,在理財的同時實現對他人的幫助,在獲得財富回報的同時收穫精神財富,就形成一種全新的理財方式:公益理財。
國外相關機構認為,公益理財是實現個人社會責任最大化,財富整體效應可持續化的重要理財模式。這一觀點已經為中高收入人群所接受,公益理財已經成為國外炙手可熱的公益新勢力。
目前國內的中高收入人群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正值事業上升期或巔峰期,精力旺盛,對於事業和財富追求的慣性推動他們繼續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他們注重高品質生活,金錢所帶來的物質享受和社會地位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高品質”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精神上的高品質。
在國外,據巴克萊財富全球調查顯示,全球23%的高凈值人士將公益投入是“最優先的花費”;在國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2010年《慈善藍皮書》顯示,中國慈善款項700億,佔國民GDP的千分之1.7 。
事實上,近年來中高收入人群在企業傳承和社會責任上逐步發出了強大的聲音,成為倡導環保、慈善、節能等社會公益的一支新興力量,他們希望以實踐性公益活動將感恩、大愛的慈善理念進一步發揚,親力親為地為社會和他人作出貢獻,而不僅僅是單純捐助。但是,不斷出現的慈善醜聞,使得國內中高收入人群“望公益卻步”。慈善機構的不透明性使得投入資金去向不明,甚至進入了某些人或機構自己的腰包,這無疑讓公益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相比傳統公益的捐贈形式,公益理財更具可持續性和透明性,投資人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資金幫助了哪些人,並且同一筆資金可以反覆幫助多類弱勢群體,這種新型的公益形式讓熱心於公益的中高收入人群重拾對公益的信心。
國內首款助農公益理財項目受關注公益理財迎來井噴
國內最早的公益理財産品出現于2008年,光大銀行一款“母親水窖”公益理財項目以重點幫助西部地區老百姓特別是婦女擺脫因嚴重缺水帶來的貧困和落後地區為核心價值,受到了公眾的追捧。
時隔幾年,2011年以來,公益理財迎來了井噴期,“西安信託5 12抗震救災公益信託計劃”、“紫金 厚德一號”公益信託項目等一系列高端公益信託項目接連發佈,成功吸引了中高收入人群的關注。
2011年10月,宜信集團推出了國內首個助農公益理財項目——宜農貸公益理財。該産品基於宜信的宜農貸小額信貸服務平臺,主要為農村貧困婦女籌集小額信貸資金,以投入生産或創業,來改善她們的生活,幫助她們脫貧致富。宜農貸公益理財有著更好的透明度,愛心人士可以通過網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資金投向了何處,甚至是投向了哪一名貧困農村婦女。良好的透明度,讓宜農貸公益理財擺脫傳統捐贈式公益的信任尷尬,從根本上避免了信任危機。
和其他公益理財産品不同的是,宜農貸公益理財首次將關注點投向貧困農村婦女。宜農貸公益理財模式主要在於挖掘中國中高收入人群的公益投資需求,主要在於借助公司財富理財服務的客戶,引導中高收入人群的公益資金投向貧困農村婦女這一特定人群,出借資金的愛心人士可以獲得不超過2%的象徵性收益,宜信也僅象徵性的收取不超過1%的管理費。
宜農貸公益理財的投資起點為3000元人民幣,按照SROI Network提供的計算公式,3000元人民幣出借所帶來的社會回報率高達900%。也就是説,3000元的小額出借相當於給社會帶來2.7萬元的財富。30萬元投入1%在公益項目上,將獲得2.976萬元收益+2.7萬元社會財富,這將會改變另外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多款公益理財産品在市場上的表現證明,這一兼具透明性、投資性和可持續性的新興公益形式,正逐漸表現出取傳統捐贈公益而代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