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不太景氣的時候,賺得一分是一分,理財更顯得具有緊迫性,不少投資者從追求高回報開始接受謹慎投資的新理財觀念。於是,相對較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産品受到部分投資者的青睞,兼具投資和保障功能的保險理財産品也紅火起來。不過專家提醒,受資本市場波動的影響,部分較低風險理財産品也會有收益風險;市民要理性投資,做好資金配置,避免踏入理財陷阱。
根據銀監會的統計數字,2008年銀行理財産品募集金額約3.7萬億元,是2007年的三倍多。
專家提醒,儘管銀行理財、保險理財産品相對風險較低,但也有一些産品是與資本市場掛鉤的。目前部分類型理財産品面臨“零收益”,甚至虧損嚴重。市民要理性投資,提高專業知識,避免踏入理財“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高賺錢多。廣東舜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廖治超説,監管部門有規定,理財産品説明書上不能再出現保本等引導性詞語。目前,理財産品説明書所稱的預期收益率,並不等於實際收益率,但從字眼上看還是有一定的誤導作用,預期收益也可解釋成到預定的日期能獲得的收益。
陷阱二,短期理財沒風險。某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説,該行推出的短期理財産品佔用資金時間短,可按週期隨時贖回,沒什麼風險。但記者詳細看了産品説明書後,發現購買起點為5萬元,而且贖回須以千元為單位,保證理財帳戶不低於5萬元;如果投資者只買了5萬元,一旦有資金需求則無法部分贖回。
陷阱三,保險理財最保險。陳先生去年初投入20萬元購買投連險,到去年底資金已經縮水5萬元,最後他選擇了退保。業內人士萬先生認為,目前的市場水準下,中國並不具備發展投連險的市場條件。
陷阱四,境外機構更專業。陳先生花6萬元委託一家境外機構在內地的子公司理財,幾個月後發現只剩下1萬多元。對此,廖治超律師認為,一些境外機構成立的顧問公司根本沒有資格代客理財,但想要追討資金,需與境外律師進行協作,法律成本很高。最後陳先生只好作罷。
專家認為,經濟不景氣理財很有必要,市民要積極在危機中尋找理財機遇,建議此時採取保守策略,“穩字當頭”。市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資産配置,“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儲蓄存款、保險産品等可成為“理財籃子”的底部。其次,市民要增強風險意識,選擇有資格的機構購買理財産品,看清相關合同條款,根據購買能力進行理財。第三,要對新型理財産品的期限、費用、風險情況、客戶的權益與義務作全面詳細的了解,有效保障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