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非法集資 莫讓理財變“奪命金”

2013-05-07 10:32     來源:西安晚報     編輯:林天泉

  201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奪命金》,講述了金融危機背景下幾個不同人物因貪婪而改變人生命運的故事,對電影中的角色而言,戲劇化的結局最終讓他們由悲轉喜,起死回生。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投資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年初以來西安市陸續曝光多家擔保公司突然人去樓空及民辦學校投資建校等非法集資案件,就讓很多投資者感受到“奪命金”的故事其實離自己也並不遙遠。

  近日,隨著西安市工商局和市金融辦對擔保公司經營行為新一輪整頓的開始,監管部門對非法集資行為的打擊再次加碼,多位市民表示,希望此次整頓能真正凈化西安市民的投資環境,讓廣大投資者尤其是老年投資者做到放心理財。

  高息成非法集資“殺手锏”

  “一般的民間借貸利息也就1分到1分5,他們號稱理財收益高達3分,我就知道他們遲早會出事”,在北郊某擔保公司人去樓空之後,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擔保公司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所謂3分指的都是月息,如果換算成年息的話,收益率可以達到36%,而目前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至頂為3.3%,也就是説,這樣的收益率已超過銀行存款利率達10倍以上。無獨有偶,近期受到查處的西安市高新技術培訓學院非法集資案件中,投資者被許諾的年收益也達到了32%。此外,根據本報維權熱線接到的市民投訴,不論是擔保公司、投資辦學,還是豪車4S店、高速公路等形式的非法集資行為,所宣傳的最大賣點首先都是高得離譜的收益,面對這樣的收益率,某些單純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往往會放鬆對風險的警惕,從而被忽悠上當。

  除了高收益的許諾,很多擔保公司或非法集資者還向投資者許諾利息月結,甚至先期返利,面對每個月都能拿到手的回報,很多開始還將信將疑的投資者也放鬆警惕,不少人甚至會將手上的全部資金都投入進去,從而越陷越深。

  老年人群是最大受害者

  “我把兒女要買房的30多萬元都投到了這家擔保公司,沒想到他們突然就關門了,我該怎麼辦呀?”聽到自己投資的某擔保公司資金出現問題,一位投資者無奈之下向本報金融維權熱線求助,而更多的投資者則只能選擇每天到該公司守候,希望能拿回自己的本金,但每天等來的只有一位自稱是老闆請來發利息的工作人員,老闆則從未露面,也未提出任何解決方案,這時,他們才意識到上當受騙了。

  記者走訪發現,大部分非法集資行為都是以金融知識匱乏的老年投資者為對象,集資者利用老年人防範心理弱、易從眾並怕麻煩不願現場考察項目等特點,虛構投資項目或借款方,並選擇在公園、市場等老年人聚集的場合有針對性地發傳單、送禮品,讓不少老年人上當受騙。

  疏堵結合才能更好監管

  擔保公司的蓬勃發展,確實解決了很多本地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但另一方面,擔保公司也成為近年來我市非法集資活動爆發的重災區。

  “2010年以來,我市的非法集資活動主要表現為以投資公司、非融資性擔保公司,以及投資辦學領域所開展的非法集資。”西安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市共有擔保公司409家,其中,具有準金融企業性質的融資性擔保公司64家,其餘均是僅作為一般工商企業的非融資性擔保公司。從去年開始,市工商局、市金融辦等相關部門就從註冊、驗資、經營範圍、宣傳方式等方面對這些公司進行了多次清理整頓。今年以來,工商部門更是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經營範圍作出了明確限定,除了經營訴訟保全擔保、財産保全擔保、投標擔保、預付款擔保、工程履約擔保、工程支付擔保等業務外,凡面向社會公眾,吸收社會資金的擔保公司均屬違法違規經營。

  同時,記者也了解到,進一步拓展民間資本投資空間也成為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市金融辦今年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制定出臺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經濟建設的制度措施,從而有效壓縮非法集資行為的生存空間,促使民間資金通過規範化方式流向企業生産經營和個人創業等實體經濟領域。

  選擇正規渠道理財是關鍵

  “銀行存款利率太低,連通貨膨脹都比不過,信託門檻太高我們想進也進不了”,説起選擇通過擔保公司或投資公司進行投資的原因,很多投資者都會這樣説,但對擔保公司或者投資公司的項目如何運作,很多投資者往往表示自己無力了解,他們只能把項目運作的好壞歸結于該公司是否有合法的營業證件或從業資格等。

  “老年人理財最重要的是本金安全,首先要防範的就是高風險的投資,所以選擇銀行、保險等正規渠道理財才是關鍵”,交行南郊某營業廳大堂經理表示,老年理財最重要的是對自己養老的保障,所以保險、存款、銀行理財産品等低風險、流動性強的投資渠道應該作為首選。此外,投資時還要明白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道理,收益越高意味著風險越大,這時候更需要提高警惕,必要的時候也要及時和兒女或親朋好友進行交流,這樣才能遠離精心設計的騙局。

  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也提醒廣大市民,如果參與了違規的理財業務,一旦出現風險,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記者 謝小強)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