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金融大鱷》電影海報
資料圖片
通過趙本山的作品《賣拐》,大家知道一個詞叫忽悠。范偉硬是被“大忽悠”給忽悠傻了。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文藝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折射。在國際經濟領域,也有著這樣一批國際“大忽悠”,他們的名字你應該很熟悉: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在不少著名的投資事件中,都有他們的身影。黃金暴跌、原油暴漲暴跌……這是國際投行集體的操縱,還是政府行為的缺失?這是“陰謀論”的最佳腳本,還是對某些國家制度漏洞的糾錯?我們就此採訪專家給予揭秘。
忽悠招數一:
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
2008年,高盛把目標鎖定在了石油。做空是唯一手段。但當時的油價並不是理想價位,必須先把油價忽悠上去。
承接這一任務的是被譽為“油價預言家”的高盛分析師阿爾瓊 穆爾蒂。他在《紐約時報》撰文,預測由於尼日利亞供應中斷、俄羅斯産量下降、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將失控性的增長,石油價格將急速飆升至200美元一桶。
在教父級人物的忽悠下,許多國家開始紛紛出手,油價在2008年7月見頂至每桶147美元。
在高點,高盛出手了!他們一改之前看高論調,把此前看高的200美元一桶,改為看空50美元一桶。石油從最高147美元/桶跌到32美元/桶,跌幅77%,全世界傻眼,高盛唱空和唱多油價,都是為了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類似的手法也出現在黃金投資領域。2011年,在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黃金的避險性已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看好。摩根大通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及印度不斷擴大的中産階級對黃金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如果黃金供應無法滿足實物需求,金價有可能上攻至2000美元/盎司。
2013年4月12日,“陰謀論”的倡導者宋鴻兵稱之那天為黃金的“四 一二政變”。當天一開盤,就立刻涌出100噸的6月期貨拋盤。2小時後,第二波驚人的300噸拋盤在30分鐘內集中殺出,黃金市場開始雪崩。
“4月12日開盤集中拋售的400噸黃金絕不是市場正常的行為,集中拋售全球15%的黃金産量必然是協調一致的安排,這種規模前所未見。”宋鴻兵説。
忽悠招數二:
拿小國開刀 撬大國軟肋
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樂 弗格森曾寫道:“每一次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後,總暗藏著金錢的秘密。”
作為投行來講,具備不具備操縱國家的實力?答案是肯定的。《越南危機》一書的重要觀點,就是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爆炸的時代,國際著名投行在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發揮著市場指揮棒的作用。
“一方面,國際投行擁有強大的研究團隊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這些國際投行通過各種方式提前獲取了經濟情報,結果造成了他們的報告總是預測得很準。這些國際投行經常是一些政府決策部門的座上賓。一些不自信的政策決策者還往往願意聽取他們的意見……本國的政府和研究機構,則逐漸喪失了對經濟的話語權。”該書作者孫兆東認為。
2008年5月28日,摩根士丹利發表了一份爆炸性的報告,首次指出越南存在貨幣危機,而此後多數關於越南出現危機的報道都引用了其中內容。
渣打、高盛、雷曼兄弟等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緊隨其後,也發表了一系列並不樂觀的研究報告。6月4日,彭博社發佈了題為《亞洲奇跡再次面臨危險》的文章,對越南和亞洲經濟表示了悲觀。相應地,惠譽等三家國際評級機構也將越南主權債券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然而在之前的兩年多甚至更長的時間裏,各大投行和分析機構基本上一路唱多,表示越南是未來10年的投資樂土。
希臘危機持續到現在,成了歐洲的一塊心病。有經濟學家已經警告,當時希臘加入歐元區時並不具備條件。那麼是誰讓他堂而皇之地“過關”?
是高盛。希臘為了加入歐元區,尋求高盛等投行幫助其降低財政赤字。因此,高盛幫希臘悄悄貸進了數十億美元。這筆交易幫助希臘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僅達到歐洲赤字的規定獲得加入歐元集團資格,還得以繼續揮霍,但也埋下了隱患。從而釀成了今日的危機。
有人説,希臘並沒有出現債務違約,如果不是當年高盛的做假,再加上三大評級公司的“幫忙”,它的日子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還拖累歐洲,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陷入僵局。
忽悠招數三:
薦別人花錢 己置身事外
提起網路股,人們自然想到華爾街的兩個分析師:一個是摩根士丹利的瑪麗 米科;另一個是美林集團因特網高級分析師兼第一副總裁享利 布洛傑特。前者被媒體稱為“網路皇后”,後者則被譽為“網路先生”。但是隨著因特網泡沫的破滅,布洛傑特也走下了“神壇”。他向客戶推薦的網路股,跌幅均在70%以上。一些客戶投資損失慘重,認為布洛傑特有意誤導,終將美林公司和這位分析師告上法庭。雖然雙方以庭外和解方式了卻這一樁官司,但布洛傑特還是沒能逃過美林公司的大裁員。
美林公司創建初期首先承諾:“顧客利益至上。”他們當時在華爾街作出了驚人之舉,在美林內建立起獨立的股票分析業務。然而,美林公司在2000年網路股炒作中扮演的角色極不光彩。一方面,美林極力推薦客戶持有網路股;另一方面,分析師卻對自己推薦的股票不屑一顧,在電子郵件中表示不值得投資。
亞洲鋁業的案例也説明瞭這一點。亞洲鋁業號稱亞洲最大的鋁型材製造商。美林集團亞洲投資銀行前總裁謝爾登 特雷納和摩根士丹利前執行董事布萊恩 麥克卡倫這兩位投資銀行家一手包辦了亞洲鋁業的多項交易。二人自從2003年開始就一直為亞洲鋁業的各項融資活動服務,並多次參與亞洲鋁業的交易。
一位亞洲鋁業債券持有人稱:“當初是他們兩個人,告訴投資人亞洲鋁業的債券是值得購買的,是有投資價值的,是長期投資人的選擇。而現在還是他們兩個人,告訴亞洲鋁業用13.5元的現金去收購100元的債券。除此以外,債權人別無選擇。”
2009年3月10日,亞洲鋁業控股有限公司的債權人需要最終決定,是否將其手持債券以最低相當於面值1.35折的價格,賣給這家公司的母公司。否則,公司將面臨破産。在地方政府的支援下,公司管理層最終擺脫了海外債權人的干擾,完成了對亞洲鋁業的重組,甩掉了10億美元的債務包袱,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