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遊”帶火了市場,CEPA拉近了距離,區域合作拓展了空間……回歸祖國十年來,澳門特區與內地經濟合作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特區官員和企業家發現,澳門與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發展的道路也越走越寬廣。
“個人遊”效益輻射廣
吳耀輝,47歲,幹了幾十年咖啡加工行業。面對記者,這位老資歷“咖啡人”感慨良多:“回歸以後生活指數提高了,我們生活改善了很多。”
他解釋説,澳門回歸後,經濟開始復蘇。內地對澳門開放“個人遊”後,大批內地旅客開始進入澳門,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商機。
2003年7月28日開始,內地居民可以申請辦理以個人遊方式赴港澳旅遊。這一政策率先在廣東省部分城市推行,後推廣至上海和北京,再到如今的49個城市。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內地開放“個人遊”之後,2004年全年入境澳門的內地旅客即猛增66%,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個人遊”旅客。2006年,全年入境澳門旅客首次超過2000萬人次。
旅客如潮帶來的變化就是酒店、地産、餐飲、購物等行業的營收增長和行業擴張。2003年,澳門本地的註冊導遊為806人,到2008年已經增加到1288人,同期的餐廳數量由211家增長至281家,旅客總收益從2003年的408億澳門元增至2008年的1246億澳門元。旅遊業帶來的公共財政收入6年間增加327億澳門元,增幅279%。
吳耀輝從事的咖啡加工業看似與之不相關,但卻從“個人遊”效益的輻射中獲益不少。他説,旅客多了,酒店業旺了,咖啡訂單也連年增長。相比回歸前,自己的收入增長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