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大幅波動之餘,貸款也跟著坐上“過山車”。7月31日,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7月最後三天,工、農、中、建四大行信貸投放雖有小幅增加,但截至31日,四大行當月的信貸投放總量僅2100億元左右,接近今年2月的較低水準。由此,業內人士普遍推斷,按照目前四大行信貸投放量一般佔全行業32%這一比例來看,7月銀行業新增人民幣貸款可能僅6000多億元,不足7000億元幾乎已成定局。
申銀萬國的調研結果顯示,截至7月28日,四大行當月信貸投放僅1960億元,且第四週內,四大行信貸投放總量呈現出負增長。這意味著,7月末,銀行貸款不但投放緩慢,在大量貸款到期、資金回收的影響下,信貸總量較前三周約減少了260億元。
“在大多數商業銀行看來,7月實體企業的信貸需求依然偏弱,受制于財政繳款及同業去杠桿等因素的影響,存款大幅負增長是導致貸款投放逐漸放緩的重要因素。另外,7月外匯佔款預期也比較低,銀行業資金仍比較緊。”申銀萬國銀行業分析師倪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存款方面,儘管7月第四週,四大行存款小幅增加了600億元,但7月第一週,四大行存款較上月末下降了7200億元,當周,全銀行業的存款負增長約1.3萬億元。此後,在存款下降壓力的籠罩下,銀行業7月人民幣存款艱難增長,截至7月末,各項存款仍可能負增長約9000億元。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每過季末考核,銀行存、貸款就面臨著大幅波動,這種狀況不可持續,監管層應該強化日均存貸比考核機制,讓銀行根據自身能力投放貸款。未來吸納存款和固定資金資源也將成為銀行間競爭的重要方面。”
近一段時間,監管層一再警示銀行的買入返售業務,以及同業資金期限錯配等風險問題,因此,銀行同業之間資金流動的渠道收窄,並且隨著流動性緊張苗頭的出現,銀行資金價格攀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上漲,導致不少實體企業寧可選擇非信貸渠道進行融資,尤其是小微企業更傾向於選擇民間借貸渠道。
從當前整個宏觀經濟面上看,7月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可能繼續放緩,資源及工業品價格持續低迷將繼續抑制採掘業和製造業的新增投資。與此同時,出口企業對信貸的需求也依然疲弱。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分析稱:“今年上半年,銀行業人民幣貸款增加5.08萬億元,同比僅增長4.6%。不過,新增的人民幣貸款佔社會融資的比重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2.4個百分點。在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企業面臨的實際貸款利率相對較高,可能高達9%以上,這遠超過了G D P的增速。並且,今年以來,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對資金需求一直比較旺盛,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也有大量的融資需求,包括用來‘借新還舊’等,這些都依然佔據著大量的銀行信貸資源。”
另外“産能過剩導致製造業投資需求不旺,先進産能不足抑制了信貸的有效供給,大量的高端産品仍需進口。産能過剩不僅引發惡性競爭,造成企業效益下滑,抑制投資需求,而且産能過剩行業不良貸款的增加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鄂永健進一步判斷“從7月開始,下半年製造業信貸需求依然難有明顯起色,但預計部分項目加快建設進度對信貸增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外匯佔款增長低迷、銀行存款壓力依然較大的情況下,銀行信貸投放能力不強。”
隨著中央高層定調下半年經濟工作重點為“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可以預見的是,8月地方投資啟動將進一步提速,行政審批權的下放效應也將逐步顯現。
不過,大多數業內專家依然指出,中國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區間向中速增長區間的過渡中,經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較多,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信貸投放方面,貨幣供應量增速繼續回落,期間信貸結構調整力度將加大。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認為,按照“3:3:2:2”投放節奏,下半年信貸規模為3.5萬億元,考慮到上半年的部分貸款規模可能會轉移到下半年,因此下半年的信貸投放規模在4萬億元左右,今年全年新增貸款規模約為9萬億元左右。
對於後半年的信貸投放,業內專家判斷,即便投資將在一定程度上使信貸需求環境回暖,但信貸投放的主線依然會從嚴控制産能嚴重過剩行業貸款,優化融資結構。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亦在銀監會31日召開的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強調,“要通過調整信貸結構盤活存量,通過改善信貸投向優化增量。”具體而言,盤活的存量和今年的增量貸款將向以下五個方面傾斜:一是向重點在建續建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傳統産業改造、戰略性新興産業、資訊産業、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産業、新興服務業和生活型服務業等在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有重大影響和示範引導作用的行業傾斜;二是向化解過剩産能傾斜,進一步完善差別化信貸政策,並將執行情況納入年度考核之中;三是向小微企業傾斜;四是向“三農”傾斜;五是向消費升級傾斜。
(記者 蔡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