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矛盾致村鎮銀行進退維谷 “有錢不能貸”

2012-12-03 11: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范樂

  業內人士稱,政策“一刀切”或造成縣域經濟“空心化”

  引導信貸資源更多向“三農”和民生領域傾斜,是央行今年信貸政策總思路的重點內容。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四川調研了解到,面對農村信貸市場旺盛需求,不少當地村鎮銀行、農信社等縣域金融機構卻受制“合意信貸規模”約束,處於有錢不能貸、不貸將受責的兩難境地。

  業內專家認為,近幾年城市地區資金流動性過剩,出現大量投機、炒作現象,而縣域地區卻面臨資金和資源“雙流失”。全國來看,整個縣域金融信貸資源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中依然明顯不匹配,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這一問題在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監管矛盾、政策“一刀切”或將進一步導致縣域經濟陷入空心化僵局。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全國已組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858家,其中村鎮銀行799家,分佈在中西部地區有481家,佔比60%。從佈局來看,村鎮銀行數量最多的省份是遼寧和浙江,其次為四川、河南,再次為內蒙、江蘇、山東、安徽、廣西和廣東,這十個省份村鎮銀行佔全國數量的60%以上。

  然而,受限于近兩年信貸規模調控,中西部地區村鎮銀行發展進退維谷:如果滿足央行信貸規模指標,就不能滿足銀監會50%存貸比下限的監管要求和享受財政部補貼的條件。

  “發展村鎮銀行的初衷就是為了形成‘鯰魚效應’,激活間接融資為主的縣域金融。現在這些機構反而有錢不能貸,要麼繞道創新,要麼放棄客戶,要麼轉移出讓貸款,要麼放棄存款  這導致正規的金融市場讓渡給體制外的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三農’和小微融資難、融資貴難以緩解,大量資金還流向城市,導致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四川銀監局調研員文維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據了解,2011年起,央行貨幣政策的一個配套措施是信貸投放規模調控。在保證總體信貸規模的前提下,央行根據每個地區的G D P以及當地金融機構穩健性的各項指標,設定不同權重,總體計算出一個針對地區的貸款投放規模,即業內所稱“合意信貸規模”,然後細化至各銀行業法人機構,成為微觀操作的政策性工具,在某些省份甚至被具體細化至包括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這類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機構。

  “儘管對於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銀監會和財政部都給予了一些政策紅利,但我們卻無法享受。”四川樂山嘉州民富村鎮銀行行長唐有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感慨,“截至今年10月末,我們的各項存款餘額約5.61億元,各項貸款餘額約2 .3億元,存貸比僅為41%,這意味著不僅要面臨監管部門評級扣分甚至降級懲罰,設立分支機構和業務創新都要受到監管限制,並且還享受不了財政部擬承諾的300萬到400萬元涉農貸款補貼。而實際上,我們的總資産超過9億元,並且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只不過已經沒有央行給我們的信貸投放額度了。”

  村鎮銀行作為新型金融機構的代表,其業務範圍基本為傳統的存款與貸款。政策上,銀監會有規定,即在村鎮銀行成立後的前五年,原則上不考核75%的存貸比監管指標上限。但同時為了鼓勵村鎮銀行把更多資金投入到縣域和“三農”,銀監會也相應規定,在年末給銀行評級時,需要考核村鎮銀行存貸比下限是否達到50%。另外,財政部2009年開展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增量的獎勵,也要求涉農貸款增速和存貸比均不得低於50%,否則不能享受補貼獎勵。

  按照最低50%的存貸比計算,樂山嘉州民富村鎮銀行還可以放貸至少5000萬元。“今年央行給我們的信貸投放指標僅1億元,即註冊資本金的兩倍,下半年我們力爭又申請到3000萬元。但是,臨近年末,客戶貸款需求還有6000萬元,我們不能滿足,由此也帶來客戶流失的風險。初步算下來,平均每年我們的放貸額度缺口都有2億元左右。”唐有富進一步表示。

  據調查,類似樂山嘉州民富村鎮銀行這樣陷入窘境的中小涉農金融機構在四川不在少數,尤其是在某些縣域,這種內部掌握的信貸規模正倒逼中小銀行法人機構“削足適履”。

  對此,人民銀行樂山市中心支行一位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村鎮銀行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立初期各項具體指標數據都不完善,所以我們就以註冊資本金為標準分配信貸規模。成立一年的按照註冊資本金一倍額度來投放信貸,成立兩年或兩年以上的都按照註冊資本金兩倍額度來投放信貸。全省都如此。當然,我們也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適當騰挪一定的額度。政策上,堅持鼓勵金融機構支援‘三農’和小微企業。”

  實際上,對於大型銀行而言,由於其産業多、區域廣、創新力強“合意信貸規模”的內部騰挪餘地較大;但相對於地方性、社區性中小銀行,比如村鎮銀行這類機構,“合意信貸規模”調整的空間幾乎不存在。

  “目前,信貸規模管制與銀監會監管、財政部補貼的要求已出現矛盾。但無論如何,不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和不考慮金融機構差異化的規模調控,將極不利於縣域金融的良性發展和市場化改革。”四川銀監局樂山監管分局監管三處處長稅軍坦言,“當然,50%下限的監管指標也存在滯後性,也應針對不同地區和不同銀行進行差異化調整。”

  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已開業村鎮銀行資産總額 為3190億元,資本充足率達28.6%;貸款餘額1782億元,農戶和小企業貸款餘額分別為600億元和841億元,整體佔銀行業涉農貸款總額2%左右。此外,上半年,全國村鎮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 .2%,撥備覆蓋率達860%。一系列數據都表明,村鎮銀行支援“三農”和小微企業存在巨大的潛力和空間,而這都將依託于縣域金融改革的推進。

  “縣域是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和服務經濟的一個交匯點,是中國城市化下一步積極推進的一個重要載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縣域金融體系的構建,一方面需要放寬對縣域金融機構的準入限制,適度擴大對民間資本及外資的開放程度,吸引多渠道資金進入縣域金融市場;另一方面則要放開對縣域貸款利率管制,推行縣域金融利率風險定價機制,增加縣域信貸市場的競爭性,靈活滿足縣域金融需求。”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