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集團債務危機暴露民企生存困境

2012-02-13 10: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范樂

  債務涉及人員至少在五、六千人

  立人集團的債務和資産到底如何,外界有著諸多不同的猜測。

  立人集團高管此前表示:根據公司內部統計,共有債務22億元,大部分為民間借款,直接借錢給企業的債主約1000人,含間接債主在內約2000人,但公司資産有50億至60億元。

  部分債權人的委託代理人、北京振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林才紅此前表示,考慮到十年來立人集團向民間滾動融資及已有數十億元的本金和利息兌付,立人集團所涉及的民間融資金額可能達到70至80億元。“案件為目前全國範圍內涉案金額最大的非法集資案。”林才紅説。

  一位參與財産核清的知情人士表示,“立人集團的債務最低額度為80億元,涉及債權人數在6000人左右”。

  記者從泰順縣相關部門了解到,該案所涉及的民間借貸數額、人數正在統計,還未明確。但泰順縣有關領導稱,債務涉及人員至少在五、六千人。

  2011年10月31日,立人集團向社會公告表示無力償還債務後,11月5日,立人集團公佈了資産重組的三種方案:第一,債轉股,債權人債權轉成集團旗下上海意邦置業有限公司、內蒙古鄂爾多斯誠意煤礦股權。第二,分期償還,債務分5年償還,每年償還本金的20%,最後一年償還本金、利息,利率以銀行貸款同期基準利率計;若到期後仍不能按時還款,將拍賣資産償還。第三,認購集團旗下子公司江蘇盱眙佰泰置業有限公司的待建房産。

  據上述高管介紹,債權人可組合選擇以上三種償債方案。其中,位於江蘇盱眙的“小太湖國際新城”房地産項目,總建築面積71萬平方米,定於2014年7月開發完畢,合計可銷售金額約23億元。

  但2012年2月3日,立人集團董事長董順生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表明該集團的債務與資産重組未能成功。

  “立人集團的資金主要來源一直靠民間借貸,融資渠道單一。”雷小草稱,在泰順縣,向銀行融資難,向民間融資便捷。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集團的局面正逐漸好轉,董順生帶領董事局于2010年年底確定2011年的目標:煤炭生産量達到500萬至600萬噸,樓盤銷售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

  但從2011年年初起,在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對樓市的“限購”、“限貸”的政策背景下,立人集團的許多房地産項目開始賣不動,資金無法回籠。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地投資的煤礦産業,也由於“節能減排”、“限産”等政策嚴格控制煤炭産量,無法取得預期的回報。再加之受溫州金融形勢偏緊,資金借貸更加困難,發生民間債權人資金擠兌等影響,2011年6、7月間,立人集團的資金幾近告竭。

  為擺脫困境,董順生推出了月息4分、5分、6分甚至更高的利息,以求吸收更多的資金。但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最終也無法見效。

  據悉,當初,泰順縣政府對立人集團涉及民間借貸糾紛的處理確定為三個階段:首先是企業自救,其次是政府幫扶,最後是司法介入。

  2011年12月,部分債權人最終選擇了向公安機關報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