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借貸沒有多大數額,而且主要用於學校投入。”雷小草介紹,之後學校在全國範圍內高薪聘請了一批高素質的師資力量,每年都能為溫州中學輸送數十名學生。
地處浙閔邊界的泰順縣是浙江省的欠發達縣之一,2010年全縣GDP不到40億元。在育才高級中學創辦之前,每年泰順縣中考能考上溫州中學的學生寥寥無幾。
較高的升學率讓育才高級中學逐漸成為當地一家知名的民辦學校,在民間資金的支援下,學校迅速擴張。之後,董順生相繼開辦育才初中、育才小學和育才幼兒園,並在2003年成立了溫州立人教育集團。
因為光靠學生的學費和民間的少量借貸已經無法維持集團的正常運營,2005年,董順生開始尋找出路,決定向外投資,並先後向房地産、工程建設、煤炭等行業拓展。
到債務危機爆發前,立人集團旗下的學校、房地産、礦業等企業的數量已“擴張”到36家,項目遍佈浙江、江蘇、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河南、內蒙古、貴州等多個省(區、市)。
由於學校的知名度和企業擴張的收益,董順生在當地名聲漸露,成為泰順縣的明星企業家,並於2006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基金會授予“綠葉獎”。由此,當地更多的百姓自願、主動地將錢借給立人集團。
“試圖通過投資高盈利産業獲取利潤,再反哺教育的商業化辦學模式清晰可見。”立人集團內部的一位人士説,董順生曾表示,起初企業確實獲得了盈利,“但這些盈利主要支付了學校的負債和多年來的借貸利息。”
泰順當地的債權人告訴記者,他們借給立人集團的錢2003年月息為1分,2006年月息2分、2.5分,2008年金融危機時漲到4分甚至6分。
泰順縣政府一位官員向記者透露,不少教師、機關幹部、公安人員也都參與“立人”借貸,全縣至少有數千人借款給立人集團。
在危機爆發後,育才學校90%以上的老師被捲入,“多的有400多萬元,少的也有幾十萬元。”育才學校的一位老師説,錢生錢的日子一夜間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