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影子銀行’在中國的金融體系內任其發酵,極易癌變,將為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埋下隱患,用人民大學郭田勇教授的話説,因此發生所謂‘中國式次貸危機’不是沒有可能。”
“目前銀行發行的以‘資金池’運作的理財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這是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近日一篇署名文章的核心內容。一個如此敏感、尖銳而為圈內忌諱的話題,卻被四大行的一位掌門人點破,肖鋼的偉大在於他做了一回《皇帝新裝》中那個口無遮攔的孩子。
肖文指出,大多數的理財産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僅為數周甚至數天;在某些情況下,短期融資被投入長期項目,一旦面臨資金週轉的問題,一個簡單方法就是通過新發産品來償還到期産品;當資金鏈斷裂,這種擊鼓傳花就沒法繼續下去。實際上,這已不是肖鋼第一次論及“影子銀行”的風險,在9月份天津的達沃斯論壇上,當主持人要求嘉賓用一句話概括未來5年最大的金融風險時,肖鋼脫口而出:“我認為最大的風險是中國式的‘影子銀行’體系,這個風險既和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密切相連,也與現代資本市場的風險相連。”
正規金融體系暗藏影子銀行,魅影迷離令人揪心,但有一點肖先生似乎多慮了。中國的銀行,哪怕是最基層的信用社,即使把資本金玩光,資不抵債了,只要能繼續開門,都不用擔心所謂“資金鏈斷裂,擊鼓傳花的遊戲沒法繼續”的問題。因為,我們的銀行都是以國家信用來背書的,只生不死,只要讓它開門,有存款進來,它就能活,就能用“時間換空間”慢慢消化風險。而不會像成熟市場經濟體,不符合監管指標的斬立決,登出牌照。
中國的銀行體系已形成事實上的壟斷。金融在管制中嚴重落後於實體經濟的發展,改革滯後給“影子銀行”提供了寄生的沃土。影子銀行之於當下的金融體系,可謂如影隨形。一位監管官員毫不諱言地説,前幾年“抱薪救火”的信貸洪峰中,哪家銀行的分支機構沒有一群擔保公司老闆圍著轉,銀行要存款,他去拉,銀行放貸款,近水樓臺。其實不少存款就是貸款轉化來的,左右手互倒,時點考核時用一下,平常大量轉出去放高利貸,價格的“雙軌制”讓利益群體賺得盆滿缽滿。在經濟下行週期,去杠桿化也讓他們中的不少人成為海灘上的裸泳者。北京中擔、廣東華鼎,這些擔保機構動輒把數十億甚至上百億信貸資金抽離于銀行體系,玩弄于股掌之間,進行“神秘操作”和利益輸送。
從這一輪風險暴露過程來看,正規銀行與影子銀行的融合滲透存在嚴重的“燈下黑”。赤腳的鄉下人都是空手道高手,能把西裝革履的行長們玩得團團轉,因為他碼準了銀行的漏洞,要存款有存款,要網銀立馬就可以給你開幾百戶,配合默契,綜合收益很高。其實,相當一部分擔保公司都是“空殼”,註冊資金今天進明天出,利用政策支援中小企業的契機,把融資擔保平臺異化為套取信貸資金轉而放高利貸的平臺。長期在灰色地帶遊走,不少銀行管理者難免捲入其中。究其根源,過度考核、過度激勵的指揮棒又是促成影子銀行孽生並向正規銀行體系滲透的主因。
天量的“影子銀行”資金繞開信貸規模控制,逃避監管視線,滲透、潛伏進正規銀行體系,這將成為中國金融體系致命的硬傷。銀監會原主席劉明康曾表示,沿海地區約有3萬億元銀行貸款流入民間借貸,是影子銀行的主要表現形式。曾任銀監會首席顧問的沈聯濤表示,中國“影子銀行”存量貸款應該在20萬億元以上,已佔GDP的1/2,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毒藥”。灰色金融的資金鏈條錯綜複雜,風險莫測,只要一個環節斷裂,最終會産生連鎖反應,衝擊銀行體系,危及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今年以來,銀行業資産品質劣化嚴重,內控案件頻生,影子銀行持續發酵,加劇系統性風險。而風險監管上的投鼠忌器,首鼠兩端,所有問題都盡可能隱瞞、死捂。高激勵、高指標的指揮棒下,追求效益與風險管控的反向錯配加劇風險。
“影子銀行”的存在,折射出金融改革的滯後。長期以來,靠攤大餅式地發展,經濟增長的基礎十分脆弱,已經到了政府不投資、不舉債、不刺激就過不下去的地步。10萬億平臺貸款大面積逾期展期,舊債未了,這兩年又通過信託、中票、短融等創新型融資工具背上了超過6萬億的新債。同為高負債行業的保險業亦然,去年以來,史無前例的退保潮席捲保險業,中國人壽、太保、平安、新華人壽四家上市保險公司去年退保總額達655.7億元,而這四家險企同期凈利潤僅489億元,賺的錢沒有退的保費多,令人揪心。而今年以來,形勢更趨嚴峻,保險業的“龐氏遊戲”鼓點也越來越急促。
從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一個共同點是金融體系高杠桿的債務堆積和財政斷崖的共振。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已超過美國的46%,未來幾個月可望觸及100萬億的天文數字,而地方債務又是一個謎。中國的經濟規模遠小于美國。如果“影子銀行”在中國的金融體系內任其發酵,極易癌變,將為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埋下隱患,用人民大學郭田勇教授的話説,因此發生所謂“中國式次貸危機”不是沒有可能。國際金融報 陳志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