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副行長:金融必須以促進經濟貿易發展為宗旨

2009-05-06 15:49     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燕

  貨幣、銀行、多元化金融體系是適應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而産生、成長和不斷完善的,又反過來促進、刺激了經濟貿易的發展和社會交往與進步。從根本上説,金融是以經濟貿易為基礎的,要以服務經濟貿易發展為宗旨,而不能脫離經濟貿易盲目發展,否則,其發展就可能失控,其反作用力就可能産生可怕的負作用。不幸的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出現,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經濟衰退壓力巨大。

  作為全球性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上一次發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因此,現在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可以説是百年一遇。但仔細觀察,二者發生的根源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工業化急速發展過程中産能階段性嚴重過剩造成的,而這次危機則主要是全球金融的過度發展並過度刺激經濟貿易,嚴重偏離經濟貿易發展實際應有水準造成巨大金融資産泡沫最終破裂引發的。危機的爆發要求金融發展必須回歸理性,堅持金融服務和促進經濟貿易發展的宗旨。

    一、服務經濟貿易是金融發展的歷史選擇

    人類社會出現剩餘産品之後,逐漸出現了交換的需求。但直接的物物交換大大約束了交換的發展,於是逐漸出現了為一定範圍內社會所普遍接受的一般等價物,即貨幣。貨幣由於代表著一定的價值,並要用於不同物品和交換者之間的清算,因此,作為貨幣的物質,一般要具備不能很容易獲取和仿製(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其品質比較穩定、易於分檔或者分割並易於攜帶運輸和保管保存的特性。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全世界的貨幣逐漸集中到金和銀上,出現了代表一定成色和重量的規制化的金(銀)條、金(銀)幣。

    在貨幣的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貨幣的防偽問題,需要有信譽的仲介組織幫助交易雙方進行貨幣的清算交割。又出現了一些人有錢卻暫時不需要使用,形成社會資源的閒置,而另外一些人需要買東西,但卻又沒有錢的情況。於是就出現了專門從事貨幣清算交割、存儲和借貸業務的仲介組織,即銀行(主要是以吸收存款的形式按照約定的條件,包括期限和利率等,把錢從多餘者手中借進來,再以貸款的形式按照約定的條件向需要錢的人轉借出去,並按照存款人的要求辦理其資金支付等)。銀行的産生和發展大大提高了貨幣功能的發揮和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貨幣和銀行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由銀行開出,標明一定金(銀)數量的銀行票據(Bank Notes),由持有者可以隨時兌換金銀或者可以視同貨幣一樣用於支付。這樣就出現了比金銀貨幣更便宜更便利的紙質貨幣。但紙幣從産生起一直是與規定數量的金(銀)掛鉤的,因此被稱為金本位制貨幣(金銀作為紙幣發行的儲備)。

    由於紙幣的流通並不需要同時交割金銀,大大降低了貨幣加工、運輸的成本,進一步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在這一基礎上,銀行的支付清算功能進一步發揮,由紙幣的交割進一步發展成為主要由銀行辦理記賬劃撥清算,貨幣的發行也越來越轉變成為依靠貸款進行投放,而無需大量印製和發行紙幣,因此,貨幣越來越轉化成為"記賬貨幣"或"信用貨幣",貨幣發行總量開始突破金銀的限制,單位貨幣開始與固定的金銀數量脫鉤,金本位制最終被廢棄,貨幣成為主要依靠國家信譽和法律保護而流通的"法定貨幣"。

    在貨幣銀行發展過程中,適應風險分攤管理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等需要,又産生和發展出保險、典當、信託、銀行間貨幣市場、股票發行和交易市場、基金募集和投資管理公司、期貨交易市場等等。金融體系不斷豐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金融成為現代經濟運作的核心。

    但無論如何,金融都應以經濟貿易的實際發展為基礎(正因如此,金融運作被稱為"虛擬經濟",而經濟貿易活動被稱為"實體經濟"),都應以服務和促進經濟貿易發展為宗旨。

  二、由於種種原因,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偏離基礎和宗旨

    首先,這反映在貨幣投放缺乏嚴格有效的制約機制,全球貨幣過度投放。

    在貨幣逐步擺脫金銀束縛轉化為信用貨幣、記賬貨幣之後,貨幣投放儘管也會受到貨幣政策目標,主要是通貨膨脹水準的約束,但根本上取決於貨幣當局,特別是政府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人為控制。

    冷戰結束後,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在推動全球産業佈局調整和經濟貿易加快發展的同時,造成全球投資和貿易嚴重失衡,由此造成以美元為代表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全球儲備總量越來越大。由於美元等儲備貨幣並不像金銀貨幣一樣可以由世界各國印製,而是受到嚴格的國家主權保護(歐元儘管不受單一國家主權保護,仍受到區域化的歐盟的保護),因此,儘管越來越多的美元為其他國家所持有和儲備,但美元頭寸卻只能存放在美國,由此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國際儲備貨幣的諸多好處和利益。這又刺激美國極易採取低利率擴大貨幣投放政策,並不斷擴大政府和社會的債務。

    2007年10月1日,美國審計署計算的美國政府債務達到52.7萬億美元,約佔GDP的3.78倍。2008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報告數字顯示,政府債務達到65.5萬億美元,超過其GDP的4倍,超過全世界的生産總值。英國《金融時報》2008年11月24日刊登羅布阿諾特的文章稱,美國政府、社會保障、企業、個人、非營利組織的債務合計已達到其GDP的8倍。無論如何,美國的債務已經相當巨大,這都意味著美元的大量投放。而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其過度投放必然造成全球流動性的嚴重過剩。有資料顯示,全球金融資産的總量,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為實體經濟的2倍左右,到2007年末已經達到16倍左右。

    從中國的情況看,2002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總計為18.34萬億元,2006年末達到34.80萬億元,2008年末達到47.84萬億元,2009年2月末達到51.16萬億元。這些數字中還未包括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存放在銀行的存款。這反映出貨幣投放速度大大超出經濟增長速度。

    全球貨幣的過度投放,必然會在一定時期刺激經濟加快發展。但這种經濟增長的基礎和品質實際上存在很大問題,是難以長期持續發展的。

    其次,還反映在金融創新和交易活動越來越偏離經濟貿易發展的實際需要。

    全球流動性的嚴重過剩和經濟貿易的虛熱發展,推動了金融産品創新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拓展了金融創利的空間,全球化發展和資訊科技進步又為國際資金的跨境流動創造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社會精英進入金融領域,在刺激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全球金融領域的動蕩和風險,與金融相關的各類危機層出不窮。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全球股票市場、基金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房地産市場等指數以及金融衍生産品價格等巨幅波動,充分反映出虛擬經濟偏離實體經濟太大,反映出金融創新和交易活動嚴重偏離經濟貿易發展的實際需要。從中國的股市情況看,2005年末上證A股綜合指數為1200點左右,2006年末為2300點左右,2007年快速提升,到10月最高點已接近6500點,之後急轉直下,到2008年末下降到2000點左右,同樣經歷了巨幅波動。

    反思近十年來金融市場大量交易的金融創新産品,如對信貸等資産進行包裝創造出的資産支援證券(ABS),或者專門的按揭貸款支援證券(MBS)等,對ABS、MBS等進行包裝,創造出債權擔保憑證CDO(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以及CDO的CDO(CDO平方)等;創造出基於衍生産品風險分散的信用違約互換CDS(Credit Default Swap),基於股價指數、匯率指數、利率指數、金價指數等也創造出各種指數期貨;用於賣空股票的短期裸賣,利率期限互換産品CMS(Constant Mature Swap)等等,有多少屬於經濟貿易發展需要,或者真正促進了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呢?實際上很多並沒有起到促進作用,相反,由於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投入金融炒作,不僅大大滋長了社會投機風氣,而且金融機構作為仲介,不管買賣雙方是賺是賠,只要交易量擴大,都會獲得可觀的中間收入,推斷政府和社會越來越擴大對金融服務業的投入,反而削弱了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來源和人力資源。

    但不幸的是,在全球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之前(甚至直到今天),這種問題並沒有為人們所警惕,更難以得到有效遏制。相反,金融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來全球金融業高速發展,資本利潤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大大超出一般加工業,金融業的發展對一國經濟乃至國家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這方面的表現美國尤為突出),金融業的發展也就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資金和人才)的廣泛追捧,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於打造國際或區域金融中心,越來越多的國家致力於金融創新,片面加快金融發展。這就使金融發展在畸形軌道上一發而不可收拾,最終引發全球性嚴重的金融大危機和經濟大衰退。

  三、金融發展必須回歸理性

    全球性嚴重的金融大危機,迫使世界人民對金融的發展、金融的體制機制和國際秩序等進行深入思考。現在必須從這次全球嚴重的金融危機中深刻吸取教訓,統一全球對金融發展的思想認識,切實牢記和始終堅持金融為經濟貿易發展服務的宗旨,儘快撥亂反正,推動金融發展回歸理性,推動全球經濟金融實現長期平穩可持續發展。

    首先應該對金融産品和金融市場進行全面梳理,仔細論證各種金融産品和金融市場對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所發揮的作用,積極而審慎地對待金融創新,做到去偽存真,保持和發展應有的,消除和控制虛假的(當前全球金融仍有擠水消腫的餘地,華爾街不能再現2006年那樣的虛假繁榮了)。在此基礎上切實加強金融各領域全方位的國際協調監管,包括進一步提高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同時要加強對投資銀行、對衝基金、資産管理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領域,以及相關聯的信用評級公司、會計審計公司等的監管,而且要適應全球化發展要求,建立和完善國際金融監管組織和監管準則,切實加強國際間金融監管的協調和統一。這裡,明確金融創新和發展為經濟貿易發展服務的宗旨對加強金融監管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確監管的基本標準和尺度,才能真正增強監管的主動性和嚴肅性。否則,就往往使監管因為害怕阻礙創新和發展而不敢大膽作為,被動地實施"去管制化"(Deregulation)政策,只能在出現大的問題之後才實施監管,難免落得"馬後炮"的形象。

    其次,要致力於改造乃至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和國家金融秩序。這次全球性金融大危機充分顯示,以某種主權貨幣如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客觀上存在美元全球持有與美國獨家管控的矛盾,存在著"特裏芬難題",即美國無法在為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同時保持美元的穩定,很容易造成美元的過度投放,引發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因此必須儘快改變這種局面。當前,回歸金銀儲備貨幣是不可能的,貨幣的發展規律決定貨幣的發展是不可能倒退的。發展多元化相對均衡的儲備貨幣體系,有利於解決當前美元一枝獨大的弊端,但由於儲備貨幣的份額並不是人為分配的,而是取決於主權國家的綜合實力,而這種實力又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相對均衡的格局實際上難以有效維持。解決問題的方向只能是創利超主權貨幣的新的國際儲備貨幣。這可以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特別是歐元創立和運作的經驗,創立超越國家或區域主權的"世界貨幣",並建立負責世界貨幣發行、管理的世界中央銀行,以及世界貨幣清算體系和組織,有效控制全球流動性和通貨膨脹水準。歐元並不是借用某一國家的貨幣,如德國馬克或者法國法郎直接作為區域貨幣,而是創造了一種超越國家主權貨幣的全新的貨幣,其創立、運作和成為重要國際儲備貨幣的經驗,為超越所有主權貨幣的世界貨幣的創立和運作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可以鼓勵各國貨幣資産持有者轉換成世界貨幣,並按照各國持有世界貨幣的份額配置世界中央銀行的投票權,使世界貨幣的壟斷利潤為全球共有(按照份額分享)。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既給全球經濟金融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衝擊,但也對暴露問題、揭示真理,為我們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帶來了十分難得的條件。從這一角度講,我們遇上百年一遇的大危機,既是不幸的,又是萬幸的!金融危機迫使我們深刻反思,金融危機必將加快金融發展回歸理性!(中國銀行副行長 王永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