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人士:農村金融由冷轉熱的背後

2009-05-04 09: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肖燕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階段。近年來,隨著中央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建立,各個方面對“三農”工作予以高度重視。曾經一度遭受冷落的農村金融服務開始火熱起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各家銀行紛紛撤點裁員,收縮農村戰線,農村金融市場出現了較長時期的低迷。然而近年來,傳統涉農金融機構開始強化農村金融業務,一些具有戰略眼光的金融機構,避開已經過度競爭的“紅海”市場,把注意力投向極具增長潛力的農村“藍海”市場,國內資本投資農村金融市場的熱情也逐步高漲。除了中資銀行,外資銀行也爭先恐後進入農村市場。匯豐銀行湖北隨州村鎮銀行成為我國首家外資村鎮銀行。短短幾年時間裏,農村金融市場由冷轉熱,儼然成為一片新的熱土,究竟個中原因何在?梳理起來,不外乎如下幾條:

    第一、農村商業金融市場具有的巨大潛力,必然吸引金融機構的戰略眼光。“三農”和縣域經濟的發展自然衍生出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僅農村城鎮化一項就有著巨大的市場,權威部門預計,未來10年農村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在1.53萬億元到4.41萬億元,其中貸款需求在4000億元到1.1萬億元之間,貸款領域主要集中在通信設施、道路、自來水、住宅、市政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農村非農産業的發展,必然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入非農産業,有利於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這也為商業銀行拓展信貸、貿易融資、電子銀行、銀行卡等對公對私金融業務,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空間。

    第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日益優化,有利於降低農村金融業務的成本和風險。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很多地方政府把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作為一項重要職責,為地方金融健康發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各地配合監管部門做好金融風險處置工作,積極防範和處置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嚴厲打擊逃廢金融債權,維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金融犯罪行為,凈化金融環境,大力推進信用市縣、信用鄉鎮建設,倡導誠信文化。

    第三、國家政策的鼓勵引導增強了農村金融業務的吸引力。農村金融作為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的領域,國家的扶持政策對其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監管政策上,農村金融機構在最低註冊資本、存款準備金、資本充足率等方面有著比商業銀行更低的要求;在股權結構、利率和經營範圍等方面,也有一些有別於商業銀行的特殊規定;在貨幣政策上,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享受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在財稅政策上,國家對農村信用社的所得稅和營業稅給予了一定期限的優惠。

    第四、國際成功經驗的示範效應增強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心。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掀起了一股農村金融的熱潮。此外,孟加拉的格萊珉銀行、印尼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泰國農業和農業合作社銀行、拉美加勒比地區的各家小額信貸機構,也紛紛成為研究和效倣的樣本。

    第五、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化驅動商業銀行投身農村市場。近年來,在我國金融行業,承擔社會責任開始成為共識。很多商業銀行都將服務農村客戶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大途徑,支援“三農”已經成為金融機構共同的社會責任。

    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使廣大農村日益成為一個相當誘人的金融服務潛在市場。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農村的投入是重點之一。國家採取的機電下鄉、對汽車購買補貼等政策也帶動起農村市場的活躍。未來農村市場一定是經濟增長的亮點。同樣,與之相適應的農村金融服務也大有可為。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遠遠低於城市地區,農村金融目前仍然是我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這也反過來表明,農村金融市場遠未飽和,市場空間極其廣闊。(董玉華 作者為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戰略管理部副總經理、經濟學博士)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