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監會上半年人身險公司投訴總量中,國壽股份居第一
近日,經濟學家郎鹹平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我們的保險就是搞傳銷”一説引發爭議,上百名保險業內人士指責郎鹹平“缺乏常識、誤導公眾”。隨即,爭論引發不少保險消費者紛紛吐槽,痛陳自己“被坑”經歷。多名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爭議背後是現有保險行銷體制已經滯後於行業發展需要,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原由
“保險傳銷論”引發爭議
經濟學家郎鹹平近日在《財經郎眼》電視節目中痛批中國保險業,不僅稱保險業是暴利行業,還表示,“買保險最不保險,我們的保險就是搞傳銷。”
為了佐證自己“保險傳銷論”的觀點,郎鹹平舉例説:某保險公司招了一個全無經驗的推銷員,他的佣金是一個月880元的話,他的上一級主管可以分得2045元,如果找一個績優業務員,如果每個月賺4000元,他的上線能賺到5340元,再上線能賺16860元……
節目播出後,迅速引發保險行業內外熱議,上百名保險代理人通過微博等渠道表達了對該節目的憤怒和不滿,他們指責郎鹹平根本不了解保險業現狀且誤導公眾,節目中出現多處常識性錯誤。
其中,知名理財規劃師劉彥斌的反擊被外界描述為“郎劉之爭”,他的觀點和郎鹹平針鋒相對:“保險業不是暴利行業,保險也不是傳銷。保險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人人都需要的。”
中國平安壽險行銷人士喻樸中則質疑郎鹹平所舉的例子“完全是道聽途説,如果按照例子中説的提成比例,所有的保險公司都虧損破産了”。
■調查
銷售誤導成壽險業頑疾
去年,退休教師王華明(化名)從山東老家來到北京與兒子一起居住,並打算將身上的6萬元積蓄存入一家銀行。根據老王回憶,當天,他在銀行大廳內準備將錢存成定期存款時,一名中年婦女過來向其推薦一款“理財産品”,許諾在定期利息的同時,每年還有分紅。初到北京的他被打動,最終在購買該産品的合同上簽了字。此時,他並不知道自己購買的是一份分紅型的壽險産品。老王告訴記者:“當時,對方穿的制服和銀行工作人員一樣,我不知道她是賣保險的。”
今年年初,兒子小王在看到合同後發現,父親購買的這份保險保障的是交通意外,即使出現交通意外死亡的情況也就賠3萬多元,在詢問父親後得知,這份保險的分紅也沒有原來吹噓的那麼多,一年只有700多元。小王有了一種類似被欺騙的感覺,他想幫父親退保,但是退保之路並不順暢,合同約定如果中途違約,違約方需承擔5000多元的違約金。
和老王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 保監會公佈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今年上半年,壽險公司銷售誤導投訴同比增長97.72%。此外,電話銷售擾民投訴也明顯增加,屢禁不止。
■財經觀察
保險業重塑形象仍需苦練內功
郎鹹平一席不甚嚴謹的電視發言點燃了公眾積蓄已久的怒火,儘管郎鹹平的發言確有不夠專業的缺憾,但保險業形象不佳卻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這本是一次保險業與公眾嚴肅探討問題、相互消除誤解的機會,但在怒氣沖衝的相互指責中又一次失去了達成諒解的土壤。苛求公眾去深入了解保險業的專業知識並不現實,要想重塑行業形象的根本,保險業仍需自身苦練內功,“打掃屋子再請客”。不能否認“歷史欠賬”對保險業形象的影響,也不能否認保險業近年的努力和進步,但更不能否認公眾的不滿並非無中生有,一個本以誠信為立業根本的行業最終因誠信不佳而招致不絕於耳的抱怨,不能不説是一個不太光彩的反諷。
除了監管部門從制度層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消除産生行業痼疾的土壤外,行業自身也應抓住每一個消除誤解的機會,通過類似於此次“保險傳銷論”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機會,通過專業、理性、平和的話語方式與媒體、公眾經過平等討論後,建立起相互信任,重塑行業形象。
■探因
保險業形象不佳根在行銷體制
在一名業內人士看來,壽險公司的行業形象不佳及銷售誤導等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要歸因于目前“業績為王”的行銷體制。
中央財大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介紹,目前我國壽險業的行銷員體制于1992年由美國友邦保險引進,並在短短數年內成為全行業的標準。在這一行銷體制中,行銷員與保險公司只是代理關係而不簽勞動合同,行銷員成為一個不能受到勞動合同保護的群體,“賣保障的人沒有保障”成為普遍現狀,因而造成了素質參差不齊、人員流動性大等諸多問題。
據悉,短短20年間,國內保險行銷員的規模已經從20多人發展到截至去年年底的接近350多萬。由於這一模式用工方式靈活、保險公司的成本也相對低,在中國壽險業早期發展中成為重要推動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保險代理人缺乏保障的弊端逐漸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各保險公司現在也已經很難通過增員方式來拉動保費增長。
而保監會也對現行的體制不滿,將現行保險行銷員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總結為:關係不順、管理粗放、隊伍不穩、素質不高,不適應保險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不適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時代要求,不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保險需求。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在針對保險業現狀的口水戰愈演愈烈之後,保險業內不少人覺得委屈,同時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反思的聲音。就連撰寫萬字長文反駁郎鹹平的喻樸中也承認:“有批評的聲音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是一件好事,節目裏提到的電話擾民、銷售誤導、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在行業內的確存在。”
一名保險業資深從業人員則在看過節目之後表示,保險業這麼多年在産品結構、銷售方式等方面確實問題多多,郎鹹平只不過是把百姓對保險行業積累已久的民怨點燃了而已。中國保險業如果不能痛定思痛、完成自我革新,不嚴厲打擊欺詐行為的話,將會積重難返。
■最新消息
行銷體制改革艱難起步
保監會上周公佈了《關於堅定不移推進保險行銷員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設計了包括提高行銷員待遇和保障、鼓勵設立保險仲介公司、增強新渠道的實力和市場佔比等多條改革路徑,決意推動針對350萬保險行銷員目前所處管理體制的改革。《意見》中提到,監管部門將引導保險公司採取多種靈活形式,為行銷員解決過去存在的“賣保障的人卻沒有保障”這一問題,強化保險公司管控責任,選擇適當時機和地區先行試點,用3年至5年或更長時間,分別實現階段性目標和整體目標。
對此, 一家壽險公司的保險行銷員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幾年一直聽説要搞行銷員體制改革,但一直沒見什麼具體動作。這次他在《意見》中看到提高保險行銷員的待遇和保障問題後感到興奮。在從業五年間,由於未和保險公司簽勞動合同,他從沒找到歸屬感,也一直寄望于改革能讓自己成為公司的正式員工。但此次讓他略感失望的是,《意見》中淡化了原先被他所熱盼的“員工制”。
而在一位不願具名的保險公司高管看來:《意見》中的方案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全面解決基數龐大的行銷員的底薪和社保問題,無疑對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産生極大壓力,多數公司難以承受。目前,各保險公司已經很難招聘到新的行銷員了,如果按照要求提高招聘門檻,招人就更困難了。不過,監管層既然已經有改革方向,公司會根據《意見》逐步試點,但步子不可能邁得很快。(孫昌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