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繼續賺錢 繼續尷尬

2012-05-04 12:55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王偉

  吳名遂 繪

  根據滬深證券交易所的安排,上市銀行今年一季報已經陸續出爐。延續去年 “賺錢機器”的 “余威”,銀行盈利能力不可小覷,依然佔據著盈利排行榜的前列。但對於銀行來説,這份錢越來越難賺,賺錢也越來越尷尬。

  賺錢自是銀行稱冠

  去年什麼行業最賺錢?想都不用想,銀行必定是其中之一。據2011年報數據顯示,去年銀行業全年的凈利潤增長速度接近30%,16家上市銀行平均日賺24億元。今年一季度又是什麼行業最賺錢?銀行還是其中之一。陸續出爐的A股16家上市銀行的一季報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銀行業一季報的盈利能力仍然強勁。四大銀行一季度凈利潤達到1701億元,相當於每天凈賺18.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四大銀行凈利增速都超過了28%。憑藉規模優勢,中國銀行一季度仍然實現股東所屬稅後利潤367.63億元,相當於日賺4億元。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凈利潤分別為613億元、 515億元、 434億元和158億元。僅四大行利潤總和就佔所有上市公司一季度利潤總額的比例超過四成。多家股份制銀行一季報顯示,利潤增速大多超過市場預期。目前已公佈業績的興業、深發展、民生、光大等股份制銀行, 2012年一季度業績增速均在40%以上,分別為58.74%、 43%、 47.7%、 41.1%。

  如果説去年還有石油、電信等行業能與銀行比肩,那麼,今年一季度,銀行可謂無人能及。中石油一季度實現凈利潤391.53億元,同比增長5.8%,中石化一季報出現營收和凈利潤的雙雙下滑,其中凈利潤134.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5%。兩公司合計凈賺525.63億元,日賺5.8億元。中國移動一季度凈賺278億元,同比增長3.5%,中國電信實現凈利潤42.7億元,同比下滑6.5%,可以看出,工商銀行、中石油、中國移動,各自是銀行、石油和電信業的龍頭老大,但 “互相之間差距還是不小”,對比來看,工商銀行一季度凈利潤約是中石油的1.6倍,是中移動的2.2倍。

  挨罵似也當仁不讓

  而銀行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遭受質疑和非議。今年一季度又賺錢了,但被質疑的行業中,銀行依然 “前排就座”。

  相比靚麗的業績,人們似乎更關心銀行的負面消息。由其業績引出的 “國有銀行至今未向官方支付牌照的特許使用費”的消息也將銀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有媒體指出,國有銀行之所以能夠無風險地享用存貸差,就是因為有排他性的牌照。換句話説,銀行賺錢靠的不是市場競爭,而是反市場競爭的壟斷優勢。

  作為業務轉型重點的中間業務,今年更是口水不斷。為了緩解輿論壓力、提高銀行服務品質、控制風險,銀監會開始嚴管理財産品,並從今年4月1日起,實行銀行收費明碼標價。然而,花旗中國 “天價對帳單”、渣打銀行 “理財産品巨虧”、部分銀行收費公示遮遮掩掩等負面消息依然層出不窮。就連服務品質,客戶也開始不滿意。日前,中國品質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對銀行業滿意度進行測評。此次組織的銀行業滿意度測評主要針對銀行的個人業務服務,包括營業廳、網上銀行、銀行卡,涉及國內業務佔有率較高的15家銀行,即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中信、光大、華夏、浦發、廣發、平安、興業、民生、郵儲。結果顯示,用戶基於實際感受對銀行業給出的滿意度總體為77.4分,三分之一銀行得分低於這一行業得分,其中農行分數墊底。

  錢也賺了,罵也挨了,銀行人士卻有些想不通。一國有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我們賺錢説我們壟斷,提供服務説我們收費高。銀行盈利,照章納稅,而且是納稅大戶。為什麼挨罵的總是銀行?”的確,細翻賬目,銀行確實是為稅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上海為例,在2011年納稅榜單中,入圍百強榜的銀行、證券、保險業的金融企業共有35家,其中銀行有20家,交行、浦發銀行均攜其上海(市)分行雙雙入圍百強榜;招行上海分行與招行信用卡中心、興業銀行上海分行與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上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民生銀行上海分行、中行上海市分行、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市分行、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國開行上海分行等,都榜上有名。

  上海銀監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國內市場不少人罵銀行賺錢,並不是罵銀行為股東賺取利潤,而是罵銀行掌控了太多的金融資源,而金融資源的配置又不是完全公平的,尤其是國有銀行,躺在政策和利差上來賺錢,基層的融資需求卻沒有得到很好滿足,一方面銀行賺錢賺得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金融缺血卻非常嚴重,這些才是國內市場深惡痛絕的。

  尷尬還會持續多久

  一邊賺取高額利潤,一邊遭受質疑,這種尷尬會持續多久?目前還很難説,但今年銀行面臨的挑戰似乎更大。

  今年以來,銀行存貸款增長放緩,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一季報顯示,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不僅存款僅實現個位數增幅,貸款增速也遠低於去年同期。中信銀行資産總額和負債總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央行數據顯示,除企業流動資金、小微企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外,一季度,服務業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均比上年末回落2%,同比少增697億元。住戶貸款比上年末低2.7%,同比少增2561億元;住戶消費性貸款比上年末低1.4%,同比少增1684億元;住戶經營性貸款比上年末低5.5%,同比少增877億元。此外,涉農貸款也比上年末有一定程度回落。銀行各項貸款增長呈現全面放緩勢頭。

  交通銀行最近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盈利預期不強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總體信貸需求減弱。同時,由於預期政策放鬆、市場利率下行,很多企業選擇推遲貸款融資計劃。在經濟增速下行之際,銀行不良貸款有擴大趨勢,出於控制風險、保證貸款品質的考慮,銀行依然嚴格放貸標準,未盲目擴大信貸投放。某股份制銀行寶山支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信貸需求有所下降,個別月份新增信貸企業數甚至出現了個位數增長,而在去年這一數值基本維持在兩位數, “個別企業甚至有提前還貸的意願”。

  主營業務令人擔憂,中間業務發展也不是太好。去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銷售火爆,而繁榮緣自於無法利率市場化狀態下急於攬存的被迫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今年難見利率市場化的大突破,但突破並非遙遙無期。這也意味著,一旦利率管制開始破冰,目前的銀行理財産品前途難卜。

  事實上,即便今年動作不大,銀行理財産品發行動力不會太足。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12年一季度各商業銀行産品發行總量為5493款,環比下降7.9%,同比增長12.7%。實際上, 2011年第三季度理財産品發行量達到了歷史峰值後,季度發行量就開始下跌。另一方面,收益率普遍下調。目前, 4月末市場發行的理財産品收益率平平,短期産品的預期收益率更是全線下跌。市場上投資期限在1個月左右的銀行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率已紛紛回落至5%以下,很難見到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理財産品。

  春天已經過去,冬天還會遠嗎?人們或許不會懷疑,銀行還會繼續盈利,只是多少而已。然而,尷尬也會繼續,只不過這種尷尬或許將由外生的指責變為內生的困境。(本報記者 張小樂)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