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我國蔬菜價格出現新一輪上漲,大蔥、白菜等品種漲幅明顯,3月CPI同比漲幅可能超過2月的3.2%。但與2010年的蔬菜價格上漲不同,當前在促成通脹最主要的三方面因素中,除了食品價格走勢仍不穩定之外,需求過熱、貨幣超發兩個因素均不具備,因而此次菜價上漲引發新一輪通脹的可能性比較小。
從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公佈的價格監測數據來看,3月蔬菜價格呈現前漲後穩的態勢,上旬、中旬多數蔬菜價格上漲明顯,下旬以來菜價初步企穩。供給因素是導致本輪蔬菜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春節過後冬儲菜上市量減少,部分地區的低溫雨雪天氣影響了市場供應,造成菜價上漲。此外,少數企業囤積居奇、操縱價格、惡意炒作等行為,也對漲價預期産生影響。但這些是短期因素,隨著天氣轉暖,更多品種蔬菜上架,供應壓力有望緩和。
除了蔬菜價格的反彈,國家發改委日前上調了成品油價格。油價在CPI中佔比較小,短期直接影響不大。但由於此次上調幅度較大,對交通通信類、居住類等價格仍會産生一定影響,再加上翹尾因素的助推作用,3月CPI漲幅可能高於2月。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月度CPI漲幅呈現較為明顯的回落態勢。然而,在菜價、輸入型通脹壓力、勞動力成本以及翹尾因素的影響之下,從3月開始,物價回落趨勢可能暫時告一段落,從而進入震蕩波動的“平臺期”,即在3%或以上的水準震蕩波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新一輪通脹隨即到來。
從我國近年物價走勢來看,當食品價格上漲、需求過熱、貨幣超發等三方面因素“碰頭”的時候,通常會發生明顯的通貨膨脹。最明顯的例子是2010年下半年,我國蔬菜價格出現明顯上漲,月度同比漲幅一度超過30%,直接推高通脹水準。同時,經濟增速較快、國內外流動性寬鬆。
但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經發生很大改變。從當前形勢來看,除了食品價格走勢仍不穩定之外,需求過熱、貨幣超發兩個因素均不具備。首先,從1-2月的經濟數據來看,工業增加值、投資、企業利潤等重要經濟指標仍處於下行通道,PPI同比漲幅甚至逼近負增長,表明經濟需求沒有過熱跡象。其次,貨幣供應方面,2月M2和M1同比增速分別為13%和4.3%,明顯低於歷史平均水準,也低於今年貨幣供應目標。
總體來看,短期通脹風險並不明顯。國務院新近發佈的《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指出,要搞好價格調控,防止物價反彈。分析人士認為,這並不意味著通脹的現實壓力已經凸顯,而是更多地是從鞏固調控成果和管理通脹預期的角度出發制定政策。
從今年的價格調控來看,相關部門將繼續把抑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作為穩定物價的重點,增加生産和保障供給將成為穩定物價的重要出發點,在此基礎上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可能出臺並落實。如落實對農産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社區平價菜店等的扶持政策,擴大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納稅試點範圍,完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稅收政策,調整完善部分農産品批發、零售增值稅政策等。這些都有利於防止通脹捲土重來。
□本報記者 韓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