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通脹的貨幣條件並未逆轉 央行將加息應對

2011-06-23 12:04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王思羽

  受新漲價因素較多及翹尾因素等影響,6月CPI同比漲幅超過6%幾無懸念,央行未來一段時間內加息的可能性增加。中國證券報認為,當前引發通脹的貨幣條件並未出現逆轉,央行將會加息以對。

  今年初,央行提出,要控制引起通脹的貨幣條件。在今年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持續較嚴的信貸管控後,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增速持續回落。6月M2增速降至15.1%,M1增速降至12.7%。當月新增貸款5516億元,較上月少增1880億元,同比少增878億元。

  在準備金率大幅提高及存貸比監管日趨嚴厲的情況下,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相當緊張。日前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全線上漲,14天回購利率更是創出2007年10月以來新高,央行22日也宣佈暫停央票發行,資金面緊張狀況可見一斑。

  幾個常規指標的變化,顯示貨幣條件已出現逆轉了嗎?並非如此。由於市場資金的脫媒化愈演愈烈,目前的M1、M2統計指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監控流動性的意義。居民及企業存款與同業存款之間的頻繁流動不僅造成存款月度數據波動劇烈,而且導致M2增速雖低於目標但表外資金持續充裕的現象。這些表像的出現,是資金尋求改變負利率途徑的必然結果。

  當前,國內的貸款需求仍然旺盛。儘管6月貸款增長出現明顯回落,但不能得出信貸需求有所下降的結論。自5月初以來,票據貼現利率持續抬升,目前已創出4、5月份以來新高。信貸價格抬升,表明市場需求仍佔上風。在信貸資金供給受限的情況下,銀行轉向委託貸款、銀信合作、信貸理財産品等“仲介”服務。在實體經濟中,還存在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及非金融機構提供的融資服務。

  實體經濟負利率長期存在,使得銀行體系外融資加速,也使數量型工具難以有效發揮威力。我國控制通脹的關鍵在於改變資金流向,使資金能自主地向銀行回歸。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工具在抑制銀行放貸能力方面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銀行體系外資金卻無能為力。

  專家指出,解決問題的癥結在於抑制實體經濟的旺盛需求,同時銀行體系要能吸引資金回流銀行,而不是逼著大量資金從體系內出走。這一困境亟須通過加息切實扭轉負利率狀況來改變。

  從近年來貨幣政策操作看,引發加息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動型物價上漲。分析人士指出,房地産市場變化無疑是總需求中最重要和最易變動的因素。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