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人民幣國際化:一個內外兼修的長期過程

2009-05-18 10:25     來源:文匯報     編輯:肖燕
  在近日的2009陸家嘴論壇“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和人民幣的角色”分會場上,中外經濟學家對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專家認為,短期內這個目標不容易實現,需要較長時間。

    潘英麗:“國際化”需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上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短期內可能性還不大。一是中國經濟還存在比較嚴重的結構性矛盾。比如説消費比例過低,投資比例過高,投資比例過高必然造成産能過剩,對外部市場有過多依賴。中國經濟轉型,就要使消費佔到總需求的三分之二,建立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同時,高新技術、國民經濟的運作效率要有較大提高,不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傷害。所以,人民幣國際化一定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其次,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一個規模巨大、流動性良好、具有成長性的資本市場,美國具有這樣的條件,而歐洲其實還不具備。比如歐元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統一的資本市場,特別是國債市場難以給全球的央行作外匯儲備投資,所以,在這一次危機當中,歐元就像新興市場經濟體貨幣一樣起伏較大。

    人民幣若要成為全世界人們願意持有,乃至作為國際儲備的貨幣,在制度方面也需要有比較大的推進。經濟轉型、資本市場和制度建設這三個方面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完成,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內外兼修的過程。

    魏尚進:資本項開放未必是現階段首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學與經濟學教授、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魏尚進表示,理論上説,資本賬戶開放可以使某一個國家或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但實證研究很難找到資本賬戶開放促進經濟較快發展的有力證據。從這個角度出發,發展中國家資本賬戶開放不一定是貨幣國際化的很重要的先決條件。國際貨幣對外部資本的波動衝擊敏感度加大。比如中國的資本,現在是半開放,相對偏重於對外商投資(FDI)的開放。很多國家資本開放之所以出現不太理想的情況,主要是在非FDI開放方面過於著急。資本項開放,需要國內金融監管的水準、力度、品質得到提高。現階段中國有很多改革需要做,因此,資本項開放未必是首選。

    麥金農:保持相對穩定的匯率很有必要

    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羅納德麥金農建議,人民幣與美元實行穩定匯率,不僅有利於中國出口,也有利於美國經濟穩定。

    他説,中國首先要考慮匯率。中國長期實行固定匯率,於是美國經濟學家還有政治家開始聲稱“中國操縱貨幣,旨在獲得貿易順差”。他們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人民幣升值。麥金農認為,一個國家貨幣升值並不一定就會減少順差,而且升值以後會帶來一種混亂:很多熱錢都涌入了中國,中國央行看到人民幣單邊升值必須進行大幅干預,不得不買入美元,這樣造成大量外匯儲備,然後又不得不凍結這些貨幣,發了很多債券,並提高中國商業銀行儲備金率。而且在這一過程當中貿易順差仍然在攀升。

    麥金農説,去年夏天國際金融危機進入第三個階段,美元在外匯市場上對英鎊、法郎、歐元、加拿大元均大幅升值。到了7月,中國央行抓住了這一機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現在熱錢已不再涌入,甚至有一些私營資本流出中國。外匯儲備也停止較快攀升,央行可以在國內投放更多信貸。這對於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意義非凡。

    如果中國和美國兩大經濟體把匯率固定,就像一個錨一樣,可以使經濟穩定,也可以遏制其他貨幣相應貶值的步伐。人民幣國際化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還是很有必要的。 (記者陳韶旭 唐瑋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