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A股全球表現最好 中國成國際資本最大誘惑

2009-03-30 09:04     來源: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     編輯:肖燕
  瑞銀:我們的確在加倉中國

  4月2日,來自全球二十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歐盟的領導人就將聚首英國倫敦,共同商討如何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努力尋找解決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方案,並改革現行的國際金融體制,努力避免類似危機重演,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連續三天持續關注國際國內的經濟和金融形勢,來看看二十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上到底有哪些值得探討的熱點和焦點。

  今天先來看看中國經濟,這次峰會之前很多國家都期待中國會在全球經濟復蘇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也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那麼,境外資本這種加倉的規模到底有多大?一起來了解一下。

  瑞銀集團動力投資的投資在中國來説算是最強勁的

  在位於香港中環的瑞銀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瑞銀QFII的掌門人袁淑琴,她向記者梳理了瑞銀QFII在過去幾個月中的軌跡。

  瑞銀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證券部主管袁淑琴:“我們在A股方面的倉位從去年的年底開始已經陸陸續續加強我們投資活動,所以到現在為止可以説是比較,需要一般看來是屬於股票方面的倉位是比較高的。”

  袁淑琴告訴記者,去年11月,瑞銀QFII開始大膽建倉A股,買量超過之前9~10兩個月的總賣量,而12月份繼續買入,當時買入的個股正是圍繞政府出臺的“4萬億”投資計劃涉及的領域。而進入今年以來,瑞銀QFII的持倉步伐還在繼續加快。

  袁淑琴:“也是隨著市場的情況的變化兩會的完滿的結束以後,對於所有的那些市場的活動有一些建築方面的活動的復蘇,這些資訊帶來了一些好的消息,令得我們就是穩定的穩步的加強在A股的投資,所以可以説我們是繼續朝著加倉的趨勢進行。”

  袁淑琴坦言,出於對中國保增長擴內需一系列政策,以及近期發佈的一些宏觀數據的信心,特別是“兩會”中提出“保八”的目標,這都讓他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繼續增長的希望,從而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力度。

  袁淑琴:“在歐美這塊活動還是比較呆滯吧,還是比較慢,進展也比較慢,其他的新興市場,由於他們個別的經濟情況還是不太明朗,跟中國的情況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呢動力投資的投資在中國來説真的算是最強勁的。”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作為QFII成員,瑞銀集團創下多個“第一”:第一家取得QFII資格;第一家在中國A股市場下單;第一家獲批額度至上限8億美元,當被問到如今QFII對中國A股市場看法時,袁豎琴這樣回答記者。

  袁淑琴:“海外還有很多的,我知道有很多的海外投資人還在排隊,還是希望可以進入QFII投資的那個行列裏面。”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開戶數據顯示,今年1月,國內社保基金曾在兩市新開了16個賬戶,QFII新開了6個,而進入2月份,在社保基金暫停開戶步伐的同時,QFII卻又開立了4個投資賬戶,使得QFII賬戶總數達到136個,而當月,韓華投資信託、新興市場管理公司和德意志資産管理公司三家新QFII獲批,使得QFII名單上的公司數量增加到79家,而記者了解到,除了QFII對中國市場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以外,作為資深的投融資法律專家,全國律協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肖金泉告訴記者,私募股權在中國市場的投資也在回暖。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中華全國律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肖金泉:“今年二月份開始就有一個明顯的一個熱流的涌動,我們的同行就感覺到,就是最近國際資本包括一些産業資本希望我們能夠給他們尋找一些就是在國內的一些投資店,或者他們找好了投資店以後,讓我們給他們做凈值調查,做一些並購和收購的方案,這個和我們去年相比,應該説有一個很大的回升。”

  今年3月18日,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在今年第二次例會召開後發佈政策聲明,宣佈“為改善私人借貸市場的條件”,將在未來六個月內買入總額為3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這是聯儲採取的定量寬鬆政策中關鍵性的一步。肖金泉認為,美聯儲購入國債的舉措,拉響了美元貶值和通脹回升的序曲,所以資本欲選擇逃離美元,尋找新的出路。那麼縱觀全球,最可能的答案就是:中國。

  肖金泉:“應該説雖然發生金融風暴以後,它有錢的還是有錢,這個資本的它並沒有消失,而是他要重新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那在這個過程當中,資本的一個屬性就是逐利。”

  而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告訴記者,目前還無法判斷外資是否正在大規模的流入中國,但是考慮到歐美所採取的低息政策以及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良好,中國的確成為國際資本的最大誘惑。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我們現在整體利率水準,我們比美國的確要高,所以説資本進來可能在中國,獲利空間會更大一些,然後就中國經濟增長,經濟這塊基本面來説還是比較好,或者我們未來經濟增長的空間還是比較大,國際資本進來以後,其實在中國,在中國可以獲得一個相對更好的一個盈利的空間。”

  上個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曾陷入長期滯脹,歐美信貸資金大規模地流入拉美國家,這讓上個世紀70年代拉美經濟繁榮一時,直到1982年美聯儲大幅加息為止,在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央行實行零利率政策,但由於大批企業和銀行缺乏借貸條件和慾望,日本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當中,剩餘資本沒有辦法,最後跑到東南亞國家尋找出路。而這場起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帶來了國際市場的動蕩,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國際資金蜂擁而至,這會對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郭田勇:“通貨膨脹有時候就好象洪水氾濫,通貨緊縮就時候就好像大旱,那麼通貨緊縮的時候,當然我們希望天降甘霖,但是水如果降大了,那又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所以我可能我控制水的量,這個控制這個閥門重要,那麼作為政府,包括有關部門在這種情況下,要防止他日後出現,我説這種洪水滔天的情況,有一個調控。”

  肖金泉:“我們在對錢的利用的過程當中,要盡可能的把一些耐性資本留下來,使這些錢能夠在,我們的經濟建設當中發揮比較好的作用,真正能夠促進我們經濟的這種實實在在的發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