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創新創業難在哪

2015-12-18 10:3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編者按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正在涌動,我國平均每天約有1萬家企業誕生。“眾創”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然而,創新創業在當下依然面臨困難和挑戰。《經濟日報》記者邀請了來自政府管理部門、企業界、投資界、科研機構的4位專家,圍繞“創新創業難在哪兒”建言獻策。

  創新創業核心在人

  記者:創新創業以人為核心。但目前,人才潛力的釋放仍然受到制度和環境的制約。我們在這方面有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

  沈文京: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大關鍵性舉措。大眾創新創業核心在人,關鍵在錢。從科技部門的工作定位看,我們非常關注科技型、創新型創業,這類創業的主體是大學生、研究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師和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和大企業離職創業人員也是重要的創業群體。去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弘揚全社會鼓勵、支援、參與創新創業的理念和價值觀,同時在人員流動、創業平臺、財政扶持、教育培訓、金融支援、商事登記等方面出臺了激勵和保障措施,成效顯著。

  在這些系列政策中,釋放人的創新創業活力和激情是核心。我認為,在以下方面要加大力度,著力突破:一是落實國有科研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可離崗創業3年的政策,這項政策關鍵在基層單位落實的“最後一公里”上,不能國家有號召、部門有要求,但單位就不動。單位要給予科技人員在市場中探索、試錯的機會,要有寬容失敗的胸懷,要制定辦法、完善制度,可以交給職代會充分討論,凝聚共識;二是要對創業團隊開展必要的創業培訓,可以通過大學創辦創業學院、設置創業課程、安排創業導師等形式,對創業團隊進行專業化培訓,補足知識技能短板,提高創業成功率;三是要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為創業團隊儘快找到低成本、便利化、網路化的創業場地,讓他們安心、省心創業;四是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可通過政府補貼、延時交納等方式,在提供保險保障的前提下,儘量降低創業團隊交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負擔和壓力,解除創業團隊的後顧之憂;五是實施以稅收優惠為主的普惠創業政策,如減徵緩徵小微企業和科技人員技術入股的所得稅政策等,放水養魚,做大稅基,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創富。

  文輝:對人的創新成效的獎勵應該是多層面的,除了現金獎勵之外,更多的就是股權獎勵,這樣能夠讓大家最大限度得到財富的回報。在公司的股權架構上給管理層更多的股權激勵,讓管理層真正把企業當作自己的企業來運作。在確保公司法人權、財務權的情況下,經營權可以最大限度地下放,人的力量就會最大限度地被調動起來。

  李浩:創新創業最關鍵的就是要釋放人的能量。過去30年中國主要釋放的是體力生産力,而未來30年釋放的應該是腦力生産力。中國的腦力生産力更多地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學的人才身上。同時,還應該釋放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的市場人才,以及其他腦力人才的生産力。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包産到戶”實際就是釋放人的體力生産力,這是一種制度紅利。現在如果要釋放人的能量,就應該打破束縛腦力生産力的制度,不應讓科研人才、大學老師以及掌握科技生産力的人才被制度束縛,讓他們投入到科技創新創業的大潮中來。要敢於讓科技人員持股,享受到創新創業帶來的紅利。

  陳寶明:要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和社會氛圍。為激勵創新,寬容失敗是必需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不僅要寬容失敗,甚至要獎勵失敗,這樣才能真正使創新者放下包袱。同時,在科研項目或工程項目的安排上,要逐步形成創新的評價導向,不能以單純項目的成功率來考核,以成敗論英雄,而是要加大對創新過程的評價,看有沒有體現出創新的價值。

  資金難題需合力攻克

  記者:提到創新創業的難點,很多人首先都會想到“錢”。無論是中小企業融資還是科技成果轉化等,在創新創業的各個環節,“資金”都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關於這點,各位怎麼看?

  李浩:目前我們國家的風險投資和國外還是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早期的種子基金投資和天使投資這個階段。雖然現在我國的資本市場很熱,但我們扶持早期創新創業的資金是不足的,應該呼籲更多人把錢投到更早期的領域。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多的專業投資人。因為不夠專業,很多情況看不懂,所以不敢投。事實上,我們並不缺錢,而是缺會花錢的人,缺能夠把合適的資金有效匹配到對的市場的人,缺專業的科技創業投資人。同時還要解決一個觀念的問題,現在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業是未來30年的主旋律,因此大家不願意把錢投到這個方向,覺得在這個方向還沒有看到掙錢的前景。

  陳寶明:資金是創新創業必備的關鍵要素,但是資金要與創新産品、創業技能相結合,才能形成好的創新創業結果。與相對充沛的資金相比,創業者的企業家精神和才能更為稀缺,也更加寶貴。現在的創新創業面臨這樣的矛盾,一方面大量資金在尋找出路,尋求資本回報;另一方面,有商業前景、技術含量高的創新創業項目還比較少。這對於我國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不利的,造成資金難以真正進入實體經濟和創新領域,使短期穩增長措施難以支撐長期結構轉型,新興經濟增長點也難以形成。現階段,下大力氣培育創新精神,增加創新産品供給是十分緊迫的。

  文輝:作為企業“血脈”的資金,在創業中必不可缺,但這並不是第一位的。我認為正確的方向和優秀的團隊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那麼資金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投資人非常願意找一個具有成長性的行業,也非常願意找一個靠譜的團隊來合作。總體來説,整個社會的資金還是比較充裕的,但是仍有資金流向集中或者不均衡的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投資人對風險防範能力問題的認識。從這點來説,好的創業團隊需要在商業和技術上達到均衡,以市場化的方式去運作,這樣才能增加融資的砝碼。

  沈文京:融資難、融資貴是創新創業的一個難點。當前,解決創新創業融資需求需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網際網路金融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協同推進的作用,建立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政府應保持對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引導和支援。比如,科技部、財政部正在研究對通過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遴選出來的創業企業給予資助;部分地方政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的方式,資助創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同時,我們應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天使投資,中央政府通過設立引導基金和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或天使投資基金,擴大對創業企業的直接融資。此外,應該創新金融管理模式和組織模式。比如,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科技部正在分別會同銀監會、證監會推進制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投貸聯動、設立科技創業證券機構等試點措施,為創業企業量身定做金融産品和服務。最後,要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金融,通過P2P平臺、股權眾籌等方式,為創業企業融得第一桶金。

  創新創業不應成為“一陣風”

  記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市場行為,也是一種深層次的改革。在推動眾創過程中,協調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也是頗有難度的。大家有何建議?

  文輝:我認為創新創業不應成為“一陣風”,而是應著力建立起一整套鼓勵創新創業的體系。第一,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當社會都在宣揚一些人的“暴富”和“奇跡”時,我們卻忽略了那些創業失敗之人。創業成功者多是吸取失敗者的教訓才成功的。因此,對失敗者要給予尊重和一定的保障措施,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幫助。第二,培育服務創新創業的仲介機構。從學校到社會,去培育一些仲介機構,包括孵化器、科技服務公司等,這樣能完善幫扶機制,進而降低創業成本。第三,和西方領先的發達創新國家建立更多的橫向聯繫。和他們聯手,引進來、走出去,形成一個國際化的創新平臺,為中國的創新企業找到更多的投資與合作機會。

  在推動創新創業上,我認為在政府和市場之外,還需要社會的介入。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説,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從制度著手,通過一系列政策法規,讓盡可能多的中小企業所受的約束條件門檻降低。其次,要最大限度發揮市場作用。考慮到創業失敗的社會成本,政府不應直接參與創業,而應營造一種制度環境,讓市場去發揮優勝劣汰的競爭作用,淘汰弱小企業,留下優秀企業。再次,從社會層面來説,需要發揮更多的社會資金的力量和作用。因為這些投資人非常看重資金的收益和回報率,相對來説,他們的投資成功率會比政府高,因而對推動創新創業很有幫助。總之,應由政府主導制度環境,由社會決定投資,由市場決定企業的生死。

  陳寶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是市場行為,這是毋庸置疑的。通過深化改革,破除制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最根本的就是釋放體制機制活力,讓市場經濟的活力迸發出來。現階段,政府應從深化改革入手,一方面轉變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轉為創新服務,為社會提供更好的創新服務。另一方面,應積極有為,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包括打造眾創空間、完善監管體系、提供技術服務平臺等,通過提供服務、營造環境來激發眾創活力。在推動眾創過程中,協調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並不難,關鍵是要把握好主次關係。

  新企業的誕生頻率表明瞭經濟的活躍度。然而,當前的科技型創業還需要得到加強。政策的著力點應在鼓勵創辦新企業的同時,加大對科技型創業的引導和支援。高校、科研院所積累的大量科技資源和基礎設施應進一步向社會開放,體現財政資金資助形成的科技資源的社會性,鼓勵和促進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轉化,對中小企業承接科技成果給予同等條件下的優先待遇甚至優惠。加強對創業企業的智慧財産權服務,完善智慧財産權資訊渠道,為中小企業提供智慧財産權指導甚至救濟。

  李浩:在推動創新創業過程中,政府之手的本質是設定一個遊戲規則,讓大家沿著規則的引導去做事情,剩下的就由市場來決定。在這套機制下,大家互相競爭,自然而然就會誕生很多創新創業的公司。所以説,不論政府和市場哪只手都非常關鍵,只要協調好,都會非常有力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前,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科技創新企業,在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政策上向科技創新企業進行傾斜和扶持。比如説,對於技術研髮型企業可以進行更多的傾斜性支援和補貼。除了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外,還應通過加強宣傳等措施引導老百姓增強對創新創業的認同感,讓社會輿論能夠主動為“雙創”的氛圍點讚,讓年輕人主動去突破瓶頸大膽創新。此外,政府還應繼續簡政放權,比如讓科技成果的處置權下放到科技成果擁有單位,尤其是應下放無形資産的處置權。科技創新創業更多要讓市場來決定,束縛越少,大家的動力就越足。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