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10:20:00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杭州9月24日電(王逸飛 高怡)張敏,16歲時開始創業,時至今日已擁有“中國微信SCRM行銷教父”等頭銜,其“釣客”項目獲得A輪融資,單日訂單數破萬。陳愷,27歲,從草根投資出來後創建“佰億貓金融”,上線初期就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童遠鵬,2015級應屆畢業生,目前正打造鮮花訂制O2O平臺,此前也嘗試過酒類電子商務、線上英語對練平臺等項目……
放眼身邊,創業在今天似乎成為了一件簡單的事情。大量的成功創客,已然扛起了浙江大學生創業大旗。然而很少有人注意,這些創業成功典型,在浩浩蕩蕩的大學生創業大軍中,僅佔2%—5%的比例。在創業創新浪潮下,更多人是“默默無聞”,甚至成為了“前車之鑒”。
7月,從某高校機械類專業碩士畢業的楊波(化名),進入杭州一家民營企業從事技術工作。工作未到兩個月,沒有期待中的高薪,沒有理想中的激情,他覺得索然無味。近兩天,楊波開始琢磨創業。然而,在與友人的一次交談中,友人拋出一連串關於“資金、人脈、經驗”等問題,深感創業之艱的楊波,被迫將創業夢擱淺。
浙江是創業創新的沃土,這裡誕生過馬雲、丁磊式的奇跡,然而對於滿腔熱血的大學生而言,是否只需憑一身勇氣、或是家中資金作後盾就能換得勵志傳奇般的成功?恐不儘然。對於更多人而言,像楊波一樣,創業更需量力而行,理性為先。
浙江造創新創業沃土
如今在浙江,創業“新四軍”的説法頗有意思卻也準確,它們是以浙商係為代表的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以浙大系、清華係為代表的大學科技人員創業者,以“千人計劃”專家為代表的留學歸國創業者,還有一支就是以阿裏係為代表的大學生創業者。
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在浙江愈演愈烈,年輕的大學生群體正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並受到越來愈多關注。
去年11月,李克強總理到訪浙江大學時,曾勉勵同學們用創業創新的成果,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上月,浙江省教育廳發佈了《關於積極推進高校建設創業學院的意見》,提出到2017年,在浙江省建設30所左右示範性創業學院,形成10萬人左右在校生規模。去年,2014屆浙江大學生畢業的就業跟蹤調查顯示,創業率已達到了5.04%,高於全國高校水準。
吸引浙江省大學畢業生創新創業的,是瀰漫在之江大地上的躍躍欲試的氛圍。
8月27日,投資過百度、騰訊等企業的國際投資機構IDG資本宣佈,其在杭州的辦公室開業。落戶杭州的原因是“杭州正在成為中國第二大創業中心,我們希望離創業者更近”。
另外還有一組數字:目前浙江僅杭州便已有40多個眾創空間,每月都會新增創新項目超過100個。而杭州平均每天有11個大學生創業當老闆。
對於目前的創業潮,杭州創業發展促進會(時代強鷹)副會長、秘書長王承超表示:“老一批浙商的闖勁,造就了這片創業熱土。”目前,他正致力於搭建“浙商導師”與“優秀大學生”的橋梁,幫助大學生創業。
他認為,如今在浙江有“創業新四軍”的榜樣作用,有政府政策紅利的扶持,有眾多承載創新創業的平臺搭建,為每一位有志於創業的大學生造就了得天獨厚的創業氛圍。
夢想背後還有“九死一生”
對於大學生而言,創業正在變得“簡單”,曾經的理想似乎也觸手可及。
“找不到好工作?沒事,大不了自己創業。”今年剛畢業的張明(化名)經常接到父母給自己寬心的電話。創業是理想,也更像一個避風港。
“身邊的同學們在聚會聊天中,張口閉口就是‘O2O’,‘XX公司合夥人’。你要説你在哪上班,人家就覺得你沒上進心。”張明説。在許多大學生看來,想要獲得成功,似乎非創業不可。
大學生創業者談到最初對創業狀態的感受時,“自由”、“挑戰”與“激情”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智聯招聘發佈的創業原因調查顯示,有20.8%的受訪者選擇“創業是自己的興趣所在”,19.3%的畢業生選擇“創業是為了掙錢”,而有5.4%的大學生選擇創業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但在專業人士看來,許多大學生的“創業”卻並非創業。浙大樂創會創始人盧艷峰告訴記者:“目前浙江創業氛圍很好,但創業卻也成為一種時尚,酷炫,仿佛不去創業就是OUT了。而且大學生創業選擇的項目部分屬於異想天開型的,部分屬於複製型的。現實需要創新型、技術型的項目。”
“僅懷著一腔熱血,就幻想著自己只要去創業就能成為下一個馬雲,而對創業的概念,對行業隱形的壁壘和門檻卻知之甚少。這是許多大學生創業伊始的真實寫照。”盧艷峰説。
一個數字則證明著這場創業大潮的“慘烈”。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創業一年的存活率只有4.6%,而成功率則更低。用“九死一生”來形容,並不為過。
鼓勵聲中別忘“理性”
大學生創業,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正如致力於投資和引導大學生創業的綠盛集團董事長林東所説:“只要是創業項目,本身就有很大的失敗概率,但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有收穫的。”
而在許多“過來人”看來,如今方方面面鼓勵大學生創業、寬容創業失敗的同時,也更應強調“理性”二字。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就曾表示,大學生創業不能過多鼓勵,因為有些可能根本還沒有做好創業準備。
陳愷在創建“佰億貓”之前,曾在草根投資工作過。“我剛開始做團購,發展很順利,每天營業額有兩萬,但是後來失敗了。那時經驗和人才都沒有,自身管理不專業,兩次失敗後發現自己能力有很多不足,必須要去大企業學習管理和運作。”
“感謝在外企五年的歷練,公司有很完整的培訓體系,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目前是浙江傳媒學院客座導師的張敏,談起當年的就職經歷坦承“受益匪淺”。
浙大創業青年俱樂部副秘書長鄭斌予有著相似觀點,不是説鼓勵本科生創業,一般博士碩士、還有科技成果的教授,或者有一定工作經歷,這種成功率更高。
“大學畢業要不要創業因人而異,創業風險系數很高,有些人剛好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講還是要先工作一段時間,否則缺乏社會閱歷很容易掉坑裏。”張敏建議,大學生應該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市場。
“如果你在大學階段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大可去創業,如果沒有就不要去試。”魔豆工坊投資人楊濤,在談及大學生如何選擇適合創業時如是説。而一位叫羅勇林的創業者在失敗後曾反思:“在這種浮躁中總會有成功走出去的,但是要做好當炮灰的準備,不管怎樣都會有很多收穫的,切記控制風險。不要總喊著創業卻不創業,要創業就去創業,以最小的成本去試錯去驗證是否靠譜,要麼就老實上班積累沉澱。”……
“説到底大學生創業應該量力而行。正如不需要所有大學生都成為科學家,同樣我們也不需要所有大學生都成為創業者。我們的社會同樣需要職業經理人、務實的市場推廣者以及幹練的執行者。”王承超説。
創業教育關口應提前
對於“網際網路+”浪潮下創業集中于移動互聯、電子商務領域的現象,林東表示:“網際網路創業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創業我建議大學生可嘗試實體經濟領域,實體經濟中同樣存在許多機會。我們創業導師正好搭建這個平臺,如果全中國的老闆都有這種想法的話,他就能跟最有創業想法、最具有移動網際網路精神的人一下子走到一起。”
“對於浙江企業家而言,熱衷於新領域的投資,和投入大量精力言傳身教地擔任大學生創業導師都是值得的,前者是企業保持活力佈局未來的關鍵,而後者不但可以在各種項目的實盤操作中與學生們共同成長,更是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途徑。”林東説。
在心態方面,作為創業導師的網際網路風雲人物郭羽,與自己“徒弟”見面時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掏出計算器核算成本。他一直強調,創業需打破好高騖遠的做派,堅持從點滴的細節踏實做起。
王承超説:“創業大學生首先需要的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同時持續的學習能力也會影響創業者的創業之路。我建議大部分大學生如果要選擇創業,至少要具備合理的創業團隊、一個較為靠譜的創業idea以及一定的經濟基礎,或者至少在短期內不用為生活所累。”
林東認為:“目前鼓勵大學生創業,必須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始終,甚至從高中、初中開始,將關口提前,從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創業精神做起。”在他看來,浙江高校推進建設的“創業學院”,正符合這樣的思路。
如在浙大城市學院,在近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基礎上,該校開設“創業人才孵化班”,成立“創業教育學院”,逐步形成了從項目培育、創新訓練、創業教育、創業孵化到成果管理的完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鏈。
“創業人才孵化班已走出了10多名企業年産值達千萬元以上的成功創業學生,涌現出多位省市大學生創業之星。”該校教務部部長范曉清説。(完)
臺灣大學生創業比例上升2015-09-25 10:00:00
馬化騰:看好天津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基礎 將在多個領域與天津開展合作2015-09-23 08:45:00
評論:創新創業 夢想起航2015-09-22 10:24:00
創業要少一點征服欲多一點克服力2015-09-22 10:02:00
新華網評:用創業創新來推動實現中國夢2015-09-22 09: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