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岸年輕人的差別在“期望”二字

2016年05月29日 09:4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2010年12月21日,真是改變我目前人生的轉捩點:第一是我與大陸結下了不解之緣,第二就是我在豆瓣上隨便取了個糟糕的名字──愛臺北。

  我在大學時期就用豆瓣論壇,那時看到大陸人眼中的臺灣簡直不敢置信,人情味、還錢包、溫良恭儉讓,對比臺灣電視每天上演的各種社會新聞,那完全是兩個世界。

  在北京某校讀書時的某天,我姐姐從海峽另一端跟我聊天。“你知道,新聞報道説有大陸的高中老師看到臺灣高中生的國文課本,直説太難了嗎?似乎大陸不太教文言文?”“是嗎?大陸高中不太教古文?太弱了吧!”一旁的室友聽不下去了:“我讀書時學過好多文言文,被考試整得半死,你們臺灣同胞完全錯誤報道啊!”

  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讓我有了想寫下自己對大陸看法的念頭。漸漸地,豆瓣日記越寫越多;漸漸地,我越來越喜歡大陸,也越來越感覺大陸好難寫。

  大陸的難寫,在於許多臺灣人談起它,産生的對立及抗拒——你這樣愛北京,還愛臺灣嗎?大陸的難寫,在於兩岸人民對彼此的觀感敏感:寫好的,另一邊説你是溢美;寫壞的,又被指責是以偏概全。

  其實從初中到大學,我都懷抱著當個言情小説家的夢想。中學時偷偷在稿紙上寫小説,這種行為如早戀一樣被父母師長視為大忌。“成績不好以後就變成‘臺傭’”,父母會這樣威脅;後來上了大學,遺憾地被告知──臺灣年輕人啊,對不起,雖然你成績好有文憑,仍然可能變成“臺傭”。

  當時我內心很難承認的是,臺灣曾經也很厲害,但現在……我想,比起“小確幸”“沒有狼性”“缺乏國際視野”,更確切的形容詞是,“失落”。連大陸的小説都在衝擊臺灣本土作者的市場,就如同現在支付寶登陸臺灣一樣讓人感嘆──怎麼又、是、大、陸!

  我就是懷著這樣好奇又複雜的心情,去拜託大學老師幫我寫一封到北京讀研的推薦信。“北京啊,你確定嗎?”老師挑眉,“雖然是好學校,但師資可能不如香港喔。”“您先幫我寫嘛,我能申請上再説。”

  一年多後,我重新回到臺灣的母校,雖然不是衣錦還鄉,卻讓認識我的老師們驚呼連連。“你現在話好多啊!”這是第一個改變。“還有點大陸腔兒。”這是第二個改變。“你在大陸讀書,那裏的年輕人是不是真的都是‘狼’?”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臺灣媒體最常用來描述大陸人的詞是“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等待時機,獵殺對方;而臺灣人是羊,軟綿綿,沒有殺傷力。

  但,我眼中的大陸人——應該説我身邊接觸的大陸朋友,有理想有抱負;有人愛裝博學,有人愛裝文青;有時對現況不滿,有時只能苦笑聳肩“沒辦法,就是這樣”。整體而言,兩岸年輕人特質相似,差別可能就在“期望”這兩個字。

  大陸年輕人“由苦入甘”,看著大陸一點點崛起;臺灣年輕人是“由甘入苦”,“亞洲四小龍”的稱號如今成為一種諷刺。

  但,兩岸年輕人真的很容易變成好友。可能一邊大嗓門、心直口快,一邊溫聲軟語、心思細膩,一開始互相看不慣,很正常。但一旦握手了,才會明白對方是如此相似又不同,是很特別的存在。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