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近距離看新黨總部的年輕人:眼界開闊關心大陸崛起

2016年04月18日 09:00: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洪秀柱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島內有人擔憂國民黨將“新黨化”,但去年前“行政院長”郝伯村大讚“新黨才是正統的國民黨”。在泛藍局勢堪憂的形勢下,新黨作為一個“小黨”越來越被外界關注。《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位於臺北市光復南路的新黨總部,近距離接觸了在那裏工作的一些年輕人。

  總部簡樸如公司初創

  與八德路氣派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不同,新黨總部僅佔了所在大樓的第4層。黨部門口挂著兩塊招牌:一塊是“新黨全國委員會”,另一塊則是“孫文學院”,新黨青年委員會主席、新黨發言人王炳忠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孫文學院”是在2004年前後成立的,此前李登輝搞了個“李登輝學校”,陳水扁也搞出一個“凱達格蘭學校”,所以新黨也成立“孫文學院”以培養年輕人隊伍,“學校最興盛時,陳文茜、邱毅、尹乃菁等知名人士都曾在這裡授課”。

  走進大門,《環球時報》記者目測黨部佔地200多平方米,一名黨工介紹説,新黨在成立初期的1995年就把黨部遷到這裡,“最風光的時候,我們在11樓還有一層,2000年以後,新黨萎縮,就只剩下這一層。據説業主也是支援者,所以租金可以稍微便宜點”。

  整個黨部被分割成幾個區域。記者注意到,接待發佈區就佔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平時民眾來黨部,隨時可在這裡歇腳。”一名黨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新黨有20年來每天上班的義工,他們在大廳可以話家常、煮小菜,開‘家族會議’,像一家人”。在新黨的會議室,《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裡沒有豪華的裝修,與大陸初創公司的會議室並無兩樣,唯一的政治痕跡是會議室正前方墻上懸挂的孫中山像和新黨標誌。

  “臺灣人能不能加入共産黨?”

  晚上8時許,新黨總部裏的幾個年輕人還在趕第二天新聞發佈會的稿件,與普通上班族不同的是,他們似乎不知疲倦,也樂於談自己的工作。26歲的陳思俊在新黨做助理工作,但他並未加入新黨,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年輕。臺灣政治大學畢業的陳思俊對歷史、政治非常感興趣,夢想當“外交官”,但去年大陸的“93閱兵”讓他改變了主意,“首先被中國大陸的崛起震撼了,另外,我看到大陸媒體對王炳忠先生的採訪,覺得新黨跟印象中對共産黨極端仇視的老國民黨不一樣。”在“外交特考”的前一天,他決定來新黨工作。

  陳思俊的工作主要是收集新聞,重點是兩岸新聞。“臺灣年輕人現在要麼覺得‘中國跟我無關’,要麼一説到中國就想到負面新聞。我們就是想讓年輕人更能了解我們的理念,讓年輕人感覺中國崛起的新聞是時尚的,流行的。”陳思俊説。

  “思俊真的像是那種革命志士,他幾乎每天都來,只領很少的補助。除了本職工作,他經常主動要求做其他工作。他也是臺灣少見的對大陸政經感興趣的年輕人,他甚至看過《毛選》!”同事的評價讓陳思俊不好意思,他向記者透露,自己一個月的薪水大概在2萬元新台幣左右(約4000元人民幣),“因為我是本地人,不存在房租的問題,所以還可以啦。”其他人不在身旁時,靦腆的陳思俊也會表現出自己的好奇心:“臺灣人能不能加入共産黨?”

  中國認同,從動搖到堅定

  同為“85後”,1988年出生的侯漢廷是衝殺在第一線的“青年軍”,最近他正努力在微博上推他的自拍作品《鬼島那些事》,這是個諷刺臺灣政壇亂象的系列視頻。出身臺大政治研究所的侯漢廷,曾在國民黨青年團裏做事,同是藍營,他感到兩黨的風格有很大不同,“新黨比較小,能給年輕人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國民黨就不一樣,如果年輕人想發聲,會受到一些體制上的限制。”

  發言人王炳忠很樂意談自己的“北方人”長相和行事風格,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自己“先祖是隨鄭成功來到臺灣的閩南人,比很多本省人都更早”。“起初,我也對自己的中國認同産生過懷疑。”王炳忠説,“1949年來臺的那批外省國民黨人都是中國的精英,高高在上的官太太們會經常聊起故土的紅豆松糕、聊起上海灘的輕歌曼舞,但南部老百姓哪吃得起精美的紅豆松糕?在他們眼裏,這群人代表了‘中國’的形象,我小時候也曾對‘我是中國人’動搖過。直到後來讀了很多書,了解了歷史,才漸漸堅定了國家認同。”

  無論是王炳忠還是侯漢廷,他們在當下的臺灣年輕人中都屬於另類,經常要面對外界的不解甚至攻擊,但不可否認,他們比一般的臺灣年輕人更了解大陸,眼界也更寬。新黨主席郁慕明很注重培養這些新生力量,他告訴《環球時報》,只要自己在黨部,每天都跟這些年輕人討論、座談,“拿我的經驗跟他們交換意見,很像我之前在大學給研究生上課,不是用書本的東西,而是根據現實的事情,來剖析怎樣處理,有不同意見,他們也隨時可以提出”。 【環球時報赴臺北特派記者 范淩志】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