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3日電(記者楊維漢)由於現階段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民商事合同履行過程中違約現象比較突出。最高人民法院13日發佈的《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指出,對於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所約定的過分高於違約造成損失的違約金或者極具懲罰性的違約金條款,人民法院應合理調整違約金數額,公平解決違約責任問題。
《意見》指出,在當前企業經營狀況普遍較為困難的情況下,對於違約金數額過分高於違約造成損失的,應當根據合同法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原則,堅持以補償性為主、以懲罰性為輔的違約金性質,合理調整裁量幅度,切實防止以意思自治為由而完全放任當事人約定過高的違約金。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説,人民法院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調整過高違約金時,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以違約造成的損失為基準,綜合衡量合同履行程度、當事人的過錯、預期利益、當事人締約地位強弱、是否適用格式合同或條款等多項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綜合權衡,“避免簡單地採用固定比例等‘一刀切’的做法,防止機械司法而可能造成的實質不公平。”
《意見》還指出,為減輕當事人訴累,妥當解決違約金糾紛,違約方以合同不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或者不構成違約進行免責抗辯而未提出違約金調整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就當事人是否需要主張違約金過高問題進行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