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江蘇12345”,你一定不會陌生!據統計,2016年,“江蘇12345”全線服務量達到1041萬,也就是説,在江蘇,每8個人中就有1個人打過這個號碼!
然而,這僅僅只是過去。2017年1月24日,江蘇省12345線上服務平臺(簡稱“江蘇12345線上”)全新上線,成為了全國首家省市縣全面覆蓋、統一聯動的線上服務平臺。開通三個月以來,聯動13個市級平臺、90家省級部門,“7 24”小時不打烊,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全天候線上服務,打造了江蘇政府服務的“新名片”!
那麼,從“江蘇12345”到“江蘇12345線上”,兩字之差,到底差在哪呢?
熱線到“線上”
平臺覆蓋13個市、90個省級部門統一聯動
“‘江蘇12345’偏重傳統熱線功能,但‘江蘇12345線上’是‘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産物。”在江蘇省12345線上的服務大廳,省政府辦公廳政務公開辦主任張旻一句話道出最直觀的區別,“在傳統的熱線以外,我們還開發了網站、微博、微信、APP等全媒體,為企業和群眾提供‘7 24’小時全天候線上服務。”
微信、微博、政務服務網.....儘管上線時間不長,但相較于熱線,網際網路渠道還頗受歡迎。記者從後臺統計圖表中發現,5月8日,當日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反映的問題超過80%。江蘇12345線上籌建組成員何正慶介紹,2016年全年電話接入的將近96%,但江蘇12345上線以來,通過網際網路渠道反映的問題已超過一半。
僅僅這樣?太天真了!新平臺最大的特點在於,實現覆蓋省市縣全面覆蓋、統一聯動。開通三個月以來,已經覆蓋了13個市級平臺、90家省級部門。張旻解釋稱,市縣“12345線上”接到訴求後,第一時間在本地辦理;如涉及省級部門的,由省“12345線上”接力受理;倘若跨市域,則由省級平臺轉辦,跟蹤辦理。
4月初,聞先生在金壇茅山風景區購票遊玩,走到九霄萬福宮時,正準備進去,卻意外被人攔住,對方稱這是鎮江句容路段,要繼續遊覽必須另繳120元門票費。一頭霧水的聞先生氣急之下,撥通了“江蘇12345線上”。
接到電話後,“江蘇12345線上”立即協調,由於茅山風景區處於常州和鎮江交界處,立即要求常州市與鎮江市12345共同協辦。最終,金壇旅遊局核實,是由於門票導覽圖標注茅山頂宮而引起的誤解,二話不説,聞先生拿到了全額退還的門票款。
蘇州的船夫小吳,最近發現京杭大運河(望亭往常熟方向)上的船隻是逆流而上的,在這種情況下開通閘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和開閘的工作人員商量無果後,小吳向蘇州12345線上求助。但是由於投訴單中涉及的通閘、套閘屬於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望亭水利樞紐管理所管轄。於是蘇州市便民中心將工單移交給省級12345線上,最終,江蘇省水利廳協調處理,小吳的問題才得到了解決。
諮詢到“服務”
所有事項4小時內簽收,5天內辦結
2月12日,南通國盛製造有限公司的周秀琴見證了“江蘇12345線上”的高效。
公司近日停工進行改擴建,有個年産6000噸精密機床鑄件改擴建項目,項目重大、工期較緊,一刻也耽誤不得,於是,周秀琴向12345線上求助,能否加快審批進度。得到情況後,南通12345立即和行政審批局聯繫。在確定開工時間的前提下,南通行政審批局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發改委、消防、建設等多部門資料共用,集體聯動。最終,原來近100個工作日才能拿到的施工許可證,周秀琴只用了11個工作日就到手了。
相較于傳統的諮詢熱線,“江蘇12345線上”不僅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更主動“攬事兒”,調動一切力量“辦事兒”,猶如“大白”般溫暖而給力的存在,給不少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一陣子,宿遷12345主任劉洪,在接送小孩上學的路上發現,宿遷的運河文化大橋,兩到三公里的長度,裝上了稍顯低矮的廣告牌,但後來驚訝地發現,一夜之間所有廣告牌的高度全部抬升。原來是有市民向宿遷12345反映,廣告牌太低,跑步時容易撞到,是個安全隱患。於是宿遷12345聯繫相關部門,要求在12小時之內,全部整改。
4小時內簽收,5天內辦結,這是江蘇12345的承諾。而反映的問題、解決的進度、處理的結果,在平臺上也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正常辦結的則綠燈通過,超期辦結則顯示黃燈警示,超期未辦結則顯示為紅燈。
省政府辦公廳政務公開辦主任張旻表示,未完成辦結不僅將通報批評,還納入績效考核,涉及到不作為、推諉扯皮等嚴重問題的要予以問責,“接下來,我們將加快服務工單辦理速度,將簽收時限從4個工作小時縮短至1個小時,辦結時限由5天縮短為3天。”
“12345,有事找政府;110,為民保安寧!”同110一樣,“江蘇12345線上”以高辨識度和優質的服務,愈來愈得到百姓的認可和依賴。
從開通上線至5月7日,全省12345線上服務平臺共受理群眾和企業訴求484萬件,整體接通率97%,按時辦結率98.44%,全省線上服務滿意率93%。下一步,“江蘇12345線上"要緊緊圍繞“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加快實現平臺由“熱線"向“線上"跨越,由“諮詢"向“辦事"跨越,助推政府服務向智慧管理和政府治理轉變。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