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南京徐老太后遺症
日漸蒼白的社會誠信
近段時間,“達芬奇”問題傢具事件、一些地方發生的“蘿蔔招聘”及官員履歷造假等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觸痛民眾對於社會誠信的敏感神經。
在福建福州,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無一齣手相助。“別去呀,到時他反咬你一口怎麼辦?”一句話讓兩名欲救助女子縮回了手。老人躺在冰冷的馬路上度過生命最後幾分鐘。無獨有偶,廣東深圳市福田區一位78歲的老人在小區裏跌倒,保安和路人無一上前攙扶。待其兒子發現老人孤零零地趴在地上,已經沒有了呼吸。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單飛躍以及部分基層幹部認為,上述兩組事例看起來毫無關聯,實則非常值得深思。“達芬奇”造假等事件引發的是人們對誠信危機的擔憂;而接連發生的老人跌倒無人相扶慘劇,則折射出一種複雜的社會心理:一方面,人們呼喚誠信,譴責誠信缺失的不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在考驗個人誠信時卻不願站到道德高地。
由於彼此間缺乏信任,許多人傾向於採取“不誠信或者不首先誠信”的消極策略,來防止對方可能的不誠信給自己帶來傷害。這種人與人之間築起的不信任高墻導致社會誠信陷入“囚徒困境”。
上海市政協的一項調查反映出誠信在當下社會的尷尬境地:誠實守信在相當一部分人心目中已成為“無用的別名”,有90.2%的人認為誠實守信在不同程度上會吃虧。大量的不誠信事件,已深刻改變了一些民眾的價值認知與行為預期,許多人走進了一個渴望誠信卻又被迫不誠信的怪圈。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