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
“辟謠”成為網路最熱詞。民眾面對外界資訊的第一反應,是選擇了一種“不信任”的姿態。
筆記觀點:
空喊誠信回歸於事無補,還需社會機制、話語、契約精神的遂行來加以扭轉,使誠信病變的潰瘍減少到最低限度。
近日,“辟謠”成為網路熱詞中的最熱詞:國稅總局稱47號公告為偽造但辟謠遭質疑,味千拉麵、肯德基、麥當勞等品牌的食品品質問題及誠信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民眾面對外界資訊的第一反應,是選擇了一種“不信任”的姿態。誠信體系在一次次的撼動後軟弱無力,誠信體系的恢復與再建立不應只涉及對已發之症的止痛,更有賴於對社會誠信體系肌理深處病因的探討與反思。
誠信是個老話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誠信的養成,當有傳統和環境的作用。社會得以穩健或正常地運作,其要訣不是規章、法規的多量制定,而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誠信或曰信用的遂行。
商業失卻誠信,實為自絕後路;食品失卻誠信,引發觖望恐慌;學術失卻誠信,使得斯文掃地……在相當的社會空間,若問誠信在哪,卑之無甚高論,仿佛濯濯童山,觀之令人心悸。
或以為大家都不講誠信,則可以扯平。此説實在率爾不審。一旦道德基座掏空,人際之間的不信任,必然導致相互關係的劍拔弩張。事實正是如此,在惡劣的世態中,賢者、拙者、賢士、百姓患憤耿耿。世間良善,往往戰戰兢兢,臨深履薄,在生存急劇摩擦競爭中束手無策,而不肖者、巧者、諂人、群小、貪婪者往往彈冠相慶,藐視一切基本遊戲規則,其毫無顧忌的心態絲毫不加掩飾,官常不足守、國法不足畏,斂聚無度,致使不擇手段的社會風氣如雨季河道,隨時看漲。
誠信的頹然,出於社會上聰明人的僥倖心理,使詐作偽者,如魚得水;獨守誠信者,向隅憂心,如此情形堪憂。有人一意孤行,視誠信為愚笨,於是以為保有獨得之秘,放手大幹,以為嘗到無盡的甜頭,到頭來大面積的潰瘍蔓延,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又怎麼可能得以例外保全呢?違天道,必無可能逃過天譴。任由他人承受渾濁的後果,自己獨能超然局外,怡然享受,其實哪有這個道理?海明威説,喪鐘為誰而鳴?它為所有人敲響。
誠信足,則肌體康健;誠信失,則病象橫生。誠信是契約精神的運作,是數千年來人群生活的運轉,是對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社會成員必須恪守的基本準則。契約精神一旦破壞,形成惡性迴圈,誠信缺失,爾虞我詐盛行。這種情形演變下去,已有徵象表明,不堪設想。
《説苑》裏記載,戰國時一個富翁持名劍、配寶玉拜訪魏太子,問魏國有什麼稀世珍寶,太子告訴他,彼處不以金玉器物為寶,上上下下的誠信和信用就是至寶,富翁大慚而退。誠哉斯言,何以為寶?乃是社會正常運作的基本條件,共遵共守的共處環境。
空喊誠信回歸於事無補,還需社會機制、話語、契約精神的遂行來加以扭轉,使誠信病變的潰瘍減少到最低限度。契約精神運作良好的機制,可謂社會文明發展之最高成果。有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智者取最上之法而用之,則懲惡揚善之機制亦得同時建立。機制和規則的形成,才是徹底扭轉誠信流失情狀的最佳良性軌道。(伍立楊)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