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GDP躍升至世界第四 已成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時間:2008-10-28 07:4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題: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10組數據見證改革開放30年經濟社會巨變

  新華社記者劉錚、周英峰

  經濟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同期6.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貿易總額由世界第29位躍居第3位,城鎮化水準每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27日公佈“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的開篇,以一連串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GDP從佔世界1.8%升至6% 綜合國力由弱到強

  國內生産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1978年,我國GDP只有3645億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萬億元,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只有3.0%。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9.8%的增速不僅明顯高於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與日本、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來,我國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國2007年GDP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從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從1132億到5.1萬億元 財政家底愈發厚實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國家財力的迅速增加。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1979年至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其中,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2003年超過2萬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51322億元。

  國家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衝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 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以前,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農村還有2.5億貧困人口。

  經過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擁有的財富迅速增加。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6.5倍,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3倍,城鄉居民消費水準實際提高7.2倍,居民每人平均儲蓄存款從21.9元增加到1.3萬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就業持續增加,扶貧取得巨大進展。30年來,我國就業人員年均增加1270萬人,累計創造並實現就業崗位3.7億個。到2007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為1479萬人。

  從世界第29位到第3位 成為名副其實的外貿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基本上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1978年,進出口總額只有200多億美元,利用外資基本是空白。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對外經濟大開放,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比1978年增長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躍升到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30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1979年至2007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602億美元,近年來利用外資一直居於世界前三位。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非金融部分)僅為29億美元,2007年達到了187億美元。

  從1.67億到1.5萬億美元 外匯儲備由短缺到富足

  隨著對外開放和進出口貿易的蓬勃發展,我國外匯儲備實現由短缺到富足的歷史性轉變。

  國家統計局報告説,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每人平均只有0.17美元。短缺是當時外匯儲備的基本特徵。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我國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2006年超過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擴大到15282億美元。

  從國有佔絕對優勢到非公快速發展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了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佔全部工業總産值的77.6%,國有佔絕對優勢;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比重下降到29.5%。

  國有企業佔比的下降並沒有改變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仍佔絕對優勢。與此同時,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企業産值佔68%。

  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44.9%   城鄉協調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在推動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使得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基本實現了由城鄉分割向城鄉協調共同發展的轉變。

  我國城鎮化水準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年均上升0.9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453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216萬人。

  國家統計局報告説,大量鄉村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城鎮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主要産品産量世界前列 商品和服務從短缺到總體平衡

  曾幾何時,物資短缺、排隊購物是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商品和服務供給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余。

  農産品供給能力穩定提高。2007年,糧食産量達50160萬噸,比1978年增長64.6%;肉類産量增長5.5倍。工業産能擴張迅速,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第三産業迅速成長。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了23倍;我國製造業佔世界比重在22個大類中有7個(如紡織品等)名列第一;第三産業增加值實際增長18.6倍。

  2007年,穀物、肉類、棉花等主要農産品,以及鋼、煤、水泥、化肥等主要工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新增公路269萬公里 基礎設施基礎産業“瓶頸”不斷緩解

  基礎設施基礎産業曾是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加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的投入取得明顯效果,“瓶頸”制約不斷緩解。

  能源生産能力由弱變強。2007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達23.5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2.8倍,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産國,總自給率達90%。

  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萬公里;公路里程由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

  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行動電話用戶由1990年的1.8萬戶迅猛發展到2007年末的5.47億戶;網際網路上網人數達到2.1億人,居世界第二位。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前,與經濟發展的落後相比,社會事業發展更加滯後。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社會事業呈現加快發展態勢,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明顯增強。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2007年,全國高等、高中、初中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23%、66%和98%,小學教育凈入學率達到99.5%。200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1995年增長9.6倍。

  衛生、文化、體育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2007年,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和醫院衛生院床位數達到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準。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137個,佔建國以來總數的99%。

  30年的成就巨大輝煌,未來任務仍相當艱巨。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要清醒地認識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結構矛盾和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農業基礎仍比較薄弱,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多變。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