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文化體制,激活升騰的力量

時間:2011-10-14 10:59   來源:中國網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引擎,牽係著時代躍動的脈搏。沒有文化滋養,發展的花瓣註定“營養不良”。文化羽翼豐實,整個民族才能展翅翱翔。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10月15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將在京召開,將對指導性文件進行審議。

  在社會轉型的當下,文化活力尤為重要。物質漸已豐裕,民生正在改觀,文化需求也與之俱增。煥發文化的張力,才能舒緩時代的精神焦慮,增添公共生活底色的絢爛,進而為文明演進供給不竭的動力。

  正如溫家寶總理説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文化體制改革,被推上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正是著眼于對未來的反哺,對文明的助推。

  文化革新,離不開文化産業的興盛。文化産業是繁榮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們多方位、多樣化需求的必要途徑,也是經濟結構優化的著力點。只有它走進“春天裏”,晉身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了,國家的軟實力才會扶搖直上,讓民眾共用成果。

  十六大後,在政策關照下,我國文化産業不斷飛躍,格局初具雛形。國有制文化單位逐步轉企改制,文化企業力量漸豐,衍生出頗有吸引力的文化産品,填補了國民的文化饑渴;“走出去”的步伐愈加快捷,縮減了文化進出口的貿易逆差。總而言之,開疆拓壤式的革新,讓文化産業容光煥發,也刷新了文化邁進的全新局面。

  放眼當下,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已廣泛覆蓋,保障了人們基本的文化權益;文化産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整合,消除了些許沉疴;文藝界的創造力漸趨豐滿,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動漫産業、網路文學都茁壯成長,瓦解和補充著傳統文化的城墻;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不再只是種奢侈消費,成了民眾的日常需要;國産影視走出國界,外國作品涌入國內,淪為百姓茶前飯後樂道的談資……文化産業的振興,正形塑著公眾的精神生活。

  欣慰之餘,當正視時下的困境。我國的文化産業仍顯滯後,與經濟地位呈現出了落差。體制痼疾殘留,掣肘著文化的“健步如飛”。創新的貧瘠、産業鏈的單薄、後勁的欠缺,使得文化內聚力尚不夠,影響力也受限。比如,在目前的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中,日本佔10%,韓國佔5%,中國和韓日外的亞太國家共佔4%。在不少地方,文化創造在吃“名人故居”的老本,走消費歷史的歧路,都顯示出現實的粗糲一面。

  而體制改革,正是彌補空缺的不二之方。在前瞻性的統籌決策、週詳細緻的踐履下,文化罅縫必會得以修補,宏闊藍圖也會登陸現實。

  文化推進“快馬加鞭”,需要文化産業衝破牢籠、循序跨越。文化生産在産權、主體、商品服務等各方面對接市場,走面向市場之路;文化的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鼓勵文化企業經營和重組、兼併,提倡品牌構建;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推動升級,使文化産業發展有先進的技術支撐等等,都是必行之策。這些措施,既宏觀又精準,凸顯著改革的輪廓。而“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當成為框架的基點。

  豐滿理想,當打落現實的骨幹。在文化改革的宏大願景下,實現城鄉公平,縮減地方差距,仍是嚴峻的課題。沒有公平與關懷,文化發展就失去了內核。

  改革文化體制,激活升騰的力量。踏著文化的婉轉節拍,相信不多久,社會必將譜寫出臻于上善的美妙樂章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