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國家形象如何傳播?誠如論者所言:要打開市場,最終需要撬動用戶的心。這個切入點找不到,所有的戰略都是空氣。國家形象傳播,也要找好面向世界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是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嗎?是講好今天的中國奇跡、中國故事、中國道路嗎?是講“中國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的事實和道理嗎?當然。但不僅在於此。
“任何企業都可以找最強的競爭對手打,但是有一個對手是打不過的,那就是趨勢……它會積蓄力量于無形,最後突然爆發出雪崩效應。任何不願意改變的力量都會在雪崩面前被毀滅”。國家形象的傳播,也要抓趨勢、順趨勢、講趨勢,蓄力量于無形,爆發雪崩效應。
什麼趨勢?人類有同樣的經歷、同樣的危機和挑戰,就會有同樣的願景。世界大戰後,更珍惜世界和平。人類危機前,必關注人類命運。那麼,是什麼使今天的人類必須求同存異,走到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去建設共商、共建、共用、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眾所週知,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束縛、實現現代化並向全世界擴張的前奏曲。但福兮禍之所倚,現代工業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諧與寧靜,全球性生態危機相繼出現,舊模式的增長已到極限。當代西方社會在向“後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上帝之死”帶來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慮。世界範圍的生態性、社會性災難,大都是文藝復興之後人類自身活動的失范造就的。
如果説通過處理好與環境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共識,那麼,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維護世界和平,讓世界格局更加公平合理,難道不應該成為人類公理嗎?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呼喚一場新的文明復興。它要繼續人的解放,但也要把過度膨脹的人改變成和諧的人。它要繼續促進發展,但要實現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它要保障人類的安全,但應該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一言以蔽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這一次新的文明復興,要落實到建設“命運共同體”上。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的要求,回答著人類的共同關切。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説過,“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這種“獨特思維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執厥中,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眾緣和合。“命運共同體”乃當代人類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題目、大文章、大趨勢。中國文化借此走出去,有好話可説,有好戲可唱。國家形象借此去傳播,能令人認同,也讓人親切。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