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需配齊四大裝備

時間:2015-05-21 11: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沒有技術先機的傳統媒體,靠什麼參與這場融合賽跑?如何去融合別人而不是被別人融合?對傳統媒體來説,推動融合發展,內容是根本,技術是支撐,數據是驅動,用戶是中心

  傳統媒體的融合轉型正成為全球媒體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日前,筆者參觀了美國《華爾街日報》和谷歌、臉譜、IBM等公司,深切感受到高科技公司通過新技術改變人們獲取、傳播資訊方式的野心,感受到傳統媒體從驚慌應對到潛心轉型、推進融合的堅持。然而,一個顯著的區別是,高科技公司都在談論將如何改變世界,傳統媒體都在講述如何適應改變中的世界。

  沒有技術先機的傳統媒體,靠什麼參與這場融合賽跑?如何去融合別人而不是被別人融合?綜觀當前高科技企業的競爭,四個要素是關鍵,産品、技術、數據和用戶。對傳統媒體來説,推動融合發展也要牢牢抓住這四個要素:內容是根本,技術是支撐,數據是驅動,用戶是中心。

  新技術可以讓一流的內容更好地傳播,但不可能將二流的內容變為一流。

  《華爾街日報》認為,這些年其融合轉型初見成效,主要因為全球化、專業化、數字化三方面做得突出。這也被該報視為未來融合發展的核心戰略。而這三點顯然都是對如何做出更優質內容提出的要求。

  事實上,傳統媒體推進媒體融合,最怕的是邯鄲學步,新媒體的特長沒有學到位,自己內容的優勢卻丟掉了。

  對於主流媒體來説,堅持內容為根本還有更大的意義。這能避免在盲目追趕中迷失自己,沉浸于趕路的熱鬧,卻忘了應該堅守的方向與目標。主流媒體守不住內容底線,不僅會失去競爭的根本,而且也無法完成主流媒體的職責。

  傳統媒體推動融合發展,必須主動擁抱新技術。以技術為支撐,就是要緊緊抓住兩端——“雲端”和“終端”。

  在美國矽谷,大大小小科技公司的精力主要分佈在兩端:“雲端”,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的研究;“終端”,包括可穿戴設備、無人汽車、家用機器人等的開發。這提醒傳統媒體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網站、搜索、二維碼、微博、微信、客戶端、H5等這些淺層應用上。

  如今,新技術幫助人們前所未有地延伸了自己的感官能力,媒體連接世界的通道作用已越來越弱化。通過借助新技術,提供更豐富貼近的內容,更好地滿足人們已被大大拓展的感官需求,重建連接世界的通道作用,才是媒體用好技術支撐的應有之義。

  當前,數據正在成為驅動發展的重要資源。有媒體形容大數據“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更稱大數據為新財富,價值堪比石油。

  近年來,大數據領域的國際主流觀點正逐步從重技術的數字革命向重數據的數據革命轉變。對傳統媒體來説,數據首先可以拓展新聞報道的內容。《華爾街日報》專門成立了100余人的數據挖掘和視覺呈現團隊,從大量紛繁複雜的經濟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聯繫、規律或是苗頭,用簡單易懂的形式呈現給受眾,很受歡迎。

  目前,國內媒體對於數據的應用還比較原始粗放,往往簡單把數據割裂成靜止的數字,把數據最核心寶貴的內在關聯,和其中可能蘊藏的規律或趨勢意義捨棄掉了。

  推進媒體融合需要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思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用戶至上。要以用戶為中心,在服務用戶中引導用戶。

  谷歌憑藉無可比擬的用戶訪問量,霸佔著全球每年線上廣告收入的1/3。臉譜也依靠每月高達14.4億的活躍用戶和超過12億的移動端活躍用戶,坐收每月10多億美元的廣告收入。在國內,截至2014年末,QQ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15億,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用戶賬戶達5億,騰訊綁定銀行卡賬戶的微信支付和QQ錢包賬戶超過1億。騰訊2014年總營收達789億元人民幣。

  用戶不僅帶來高收益,還帶來話語權。無論國內國外,這些新興媒體已經成為民意、民聲、民情的觀察站和輿論的集散地,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傳統媒體推進融合發展,也要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觀念。以用戶為中心沒有什麼捷徑,傳統媒體要習慣並樂於面對用戶,而不能葉公好龍,嘴上把用戶捧得很高,行動上我行我素,甚至對用戶排山倒海的、挑剔的反饋感到厭煩和畏懼。這樣才能真正根據用戶的需求和偏好,將自己的新聞産品和服務做到極致。這既是網際網路思維,也是群眾路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1日 14 版)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