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從“孤膽英雄”到“叛國者” 美國輿論為何轉向?

時間:2013-07-08 13:4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斯諾登

  “棱鏡”項目曝光已經一月有餘,對於爆料者斯諾登的態度,美國輿論則從最初的矛盾模糊到如今的逐漸嚴厲。“愛國者”的説法已經難得見到,“叛國者”的論調逐漸升溫。美國一向強調自己的道德制高點,享受自身的“例外論”,揭露政府過度使用權力的斯諾登基本符合美國大片中“孤膽英雄”的條件,可是,為何他卻落得個“窮途末路”?

  “不負責任的叛國者”

  爆料之初,美國輿論掀起了斯諾登愛國還是叛國的爭論大潮。更深層次的爭論則把斯諾登的命運與美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國例外論”和美式價值觀聯繫到一起。那時,對斯諾登的支援和讚美聲不絕於耳。

  然而,隨著事態發展,美國輿論漸漸變了風向。斯諾登選擇的“逃亡”路線尤其成為媒體批評的重點。更糟糕的是,斯諾登希望自己的爆料能夠觸發社會討論監控行為應該扮演何種角色,而如今,輿論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他本人的命運上。

  華盛頓郵報網站專欄文章直白地指責斯諾登為“叛國者”,因為他選擇了中國和俄羅斯作為落腳點,而這樣的做法極有可能不利於美國。彭博社的報道也強調,斯諾登在俄羅斯機場轉机站的逗留讓人禁不住會猜測他與俄羅斯情報人員之間可能會有的交流,而這一點“無可挽回地損害了斯諾登追尋真相的名聲”。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指出,爆料者揭露非法或者濫用權力的內部資訊,但是在涉及國家安全資訊時,爆料者必須採取“負責任”的做法,而斯諾登選擇了“不負責任”的做法,所以美國追究其法律責任是對的。洛杉磯時報網站文章則指出,斯諾登的做法在大多數他申請政治庇護的國家都已構成叛國罪。

  此外,有的媒體則奉勸斯諾登回國接受審判,認為審判會引發全社會共同討論如何平衡個人自由、公民隱私和國家安全,這才是斯諾登愛國的真正表現。

  毫不掩飾的雙重標準

  不管美國媒體是有意還是無意,在對斯諾登的“討伐”聲中,他爆料的內容反而不再那麼受關注。這無疑能讓美國政府悄悄鬆口氣。

  長久以來,在網路安全問題上,美國一直以“受害者”的身份控訴別國,將自

  己置於道德制高點。斯諾登的爆料讓美國政府在全世界面前著實尷尬了一把。然而,在全世界要求美國“給一個解釋”的呼聲面前,美國政府淡定得令人驚詫。事實上,美國不僅是淡定,甚至有些滿不在乎的傲氣。

  斯諾登手中的一份安全局機密資料報道稱,美國國家安全局不僅對歐盟駐華盛頓和紐約代表處進行監聽,還曾侵入代表處內部的網路。這一爆料惹怒美國的歐洲夥伴們,不過,奧巴馬沒有絲毫道歉之意:“我們應該很清楚,所有的情報機構,不僅我們的,也包括所有歐洲的、亞洲的情報機構,事實上,凡是有情報機構的地方,都一定會這麼做:他們會努力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了解各個國家首都都在發生什麼。”他更進一步表示:“我向你保證,在歐洲國家的首都,也有一些人,即使他們對我早飯吃什麼不感興趣,起碼也想提前知道我與他們的領導人會面時會持怎樣的觀點。所謂的情報部門就是幹這個的。”

  奧巴馬的淡定背後是美國在網路領域無人能挑戰的“霸主”地位。根據斯諾登的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猶他州建立了一個數據中心,數據存儲能力大概是5ZB。它相當於全世界海灘上沙子數量總和的5倍!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網路攻擊行動,超過6.1萬項。

  無人撼動的霸權地位

  美國輿論究竟會對斯諾登的命運帶來怎樣的影響?

  目前看來,美國政府態度強硬。《紐約時報》稱,奧巴馬政府已接觸過每個有可能庇護斯諾登的政府,告訴他們這麼做“成本巨大”。

  美國政府的態度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斯諾登的選擇越來越少了。迄今為止,他已經向21個國家申請政治庇護,但依然沒有找到一個明確表示願意“領養”的答覆。

  分析指出,如果美國政府繼續保持如此強硬的態度,那麼斯諾登命運堪憂。不過,如果美國輿論中同情斯諾登的聲音能夠被重新放大,或許有可能使美國政府態度軟化。

  斯諾登的支援者仍然在努力。最近,《華盛頓郵報》全文刊登了斯諾登父親的公開信。這封公開信由老斯諾登和他的律師費恩撰寫,並由兩人簽字署名。信中引用美國《常識》的作者托馬斯潘恩之語“一個愛國者應將國家從政府手中解救出來”。

  費恩表示,希望這封公開信能有助於讓公眾繼續關注斯諾登泄密事件的辯論,這也是斯諾登本人決定泄密時最初的動機。

  斯諾登事件雖然將美國政府置於尷尬境地,卻再一次讓世界看到了它不加掩飾的霸權。而一向以“獨立”自詡的美國輿論能夠在斯諾登事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世界擦亮眼睛等待著。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