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代號為“培根”的爆料人向記者提供了四份材料,舉報世界醫藥巨頭法國賽諾菲公司,在2007年11月前後,向中國北京、上海、杭州及廣州的79家醫院,503位醫生,借“研究經費”(“研究者費”)名義,支付約169萬元的費用。(8月8日 中國江蘇網)
“如果不給錢,醫生們就不會開我們的藥。”醫藥代表們經常挂在嘴邊的就是這樣一句話。這些人用灰色利益鏈條,維繫著藥廠和醫院之間的“骨肉相連”。而外來的和尚會唸經,貴為世界500強的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等也入鄉隨俗的開始打通各種關節。從此醫藥代表在中國,也有了無國界的流通特性。
藥品提成,現在已經都是“公開的事實”。最近報端上所呈現的,較多的是國外廠商的紛紛中槍。不管是通過旅行社變相行賄,還是打著研究和病例觀察費,總而言之,這些外國藥廠就是變相把畸形紅利分配到醫生頭上,然後再期待他們能給予反哺。客觀的説,國外藥廠在這事上還考慮到“體面”,據説國內藥廠是直接上真金白銀,省略各種環節。當最後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時候,緊張的醫患關係也就不難理解。
幾乎所有的人,都熱衷於把板子打在醫生身上。事實上,醫生雖然能直接影響藥品的消費,但作為藥品銷售終端的他們,並不是這個灰色流水線上的始作俑者。如果認真的話,去曝光市場上的藥品,是如何層層加價,到了醫院藥品又是如何制定成本價和最終銷售價,中間的差價到了哪去,你會發現,原來醫生真的僅僅是作為工蟻的角色存在,如此而已。
2009年實施的醫療改革,其中就有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的條例,讓中國醫療保障制度重拾公益化的本色。但和教育改革難産一樣,醫療改革依然擺脫不了行政化的桎梏。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會産生不公開的腐敗溫床。這其中藥品的流通就存在很大的想像空間。當媒體的觸角想把整個冰山挖掘出來的時候,他們會發現這真的是鐵板一塊。利益和責任被私相授受之後,有牽連的人都會選擇沉默。
被推上輿論審判席上的,首當其衝往往就是醫生。幹的活是最累,受的非議也是最多,甚至連生命都不能得到保障。不可否認,現在醫生二字,已經在不少人心目中被污名化了。而當有醫生説“現在幾乎沒有不收回扣的醫生”,你又能否讀出其中的慼慼然?
中國醫生苦累眾人皆知。而藥品提成似乎成了醫院對醫生變相的一種利益推送,當所有人都這樣認為,或者假裝這麼認為的時候,處於絕對弱勢的患者利益,自然成了為健康付出的不等價交換。也無需太過苛責醫生,試想能為患者生命而堅守職責的人,他們的道德理應不壞。讓他們“眾人皆醉我獨醒”,似乎是種影迷式的臆想。只有讓各種環節透明化,同時讓這些白衣天使們的酬勞能到達匹配他們身份的程度,某些堡壘才會從內部突破。
當然,這看起來很美,也需要時間。但願不要太久。(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