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陷塑化劑風波的茅臺集團在貴陽召開媒體見面會。始料未及的是,與會專家的言論激起了更大風波。其中,“塑化劑比較安全、三聚氰胺基本無毒”,“人類排毒、解毒能力強大,有毒有害物質基本應付掉”,“每人每天喝兩斤茅臺沒事”等等表述,更是引發了輿論的批評。
茅台塑化劑風波醞釀發酵,揭發者、企業、行業協會、監管部門的説法莫衷一是,真相依然撲朔迷離。如果再考慮到揭發者的身份、茅臺訂貨會在即以及資本市場上大規模的做空運作,則更顯得內幕重重。根據已有的資訊,我們還不能對事件的是非曲直妄下結論。越是在這樣的當口,越要保障相關各方“説話”的權利,因為對任何一方實施“禁言”,或者漠視甚至遮蔽其主張,都可能使事件的發展偏離公平正義的軌道。
在食品安全形勢嚴峻、消費者心理風聲鶴唳的當下,一項指控、甚至一條謠言就重創一家企業的例子並不鮮見。企業是創造財富、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是提高民生水準的源頭活水,企業持續健康的發展符合我們的根本利益。對於違法犯罪的企業固然要追究責任,但對於合法經營的企業則必須切實保護,尤其是對於知名度美譽度都很高的企業,更要悉心呵護。從這個意義上看,茅臺“説話”的權利尤其需要保障。塑化劑的有無、是否超標、毒性如何,相關規定是否科學合理、人體耐受量究竟幾何,這些問題都並非不容爭論;邀請專家和相關組織,為自己的申辯提供專業支援也無不妥。只要有理有據,茅臺的“説話權”就應該得到保障和尊重,因為只有在各方的主張、證據和邏輯都得以充分表達,指控和申辯都能夠平等開展的情況下,結論的公平正義才能得到保障。
然而,擁有“説話權”並不等於可以“亂説話”。如果作為科學研究,那麼塑化劑的毒性、人體的耐受量都盡可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是在具有“公關”性質的媒體見面會上,不呈現論證過程而直接拋出結論到底有些輕率。這個結論又恰恰違背公眾的普遍認知,那就不但難以服眾,還有打著學術權威的旗號,為企業洗白開脫的嫌疑了。至於以人類沒有滅絕、壽命反而百年翻番來論證其“強大的排毒、解毒能力”,不但沒有任何邏輯可言,而且流露出喪失了基本人文關懷的冷漠。人類壽命百年番翻,乃是拜科學昌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全和衛生進步之賜,絕非由於“百毒不侵的強悍生命力”。如此論斷,所可能導致“食品帶點毒沒關係,人體經受得起”的解讀,則更會挑戰人類文明的基本倫理。
這些與會專家,有的是國內頂尖高校的知名教授,有的是行業協會的權威人士,都擁有影響巨大的話語權,但他們也不能隨意濫用話語權。不分場合、漠視受眾、不要邏輯、不負責任的言論,對企業而言,不但無法成為保護利益的盾牌,還會成為損害形象信譽的利劍;對專家自身而言,只會使人對其品質和學術水準徒增懷疑;對公眾而言,這種輕率魯莽的言論只會挑動極端情緒,損害業已脆弱的信任關係。
可見,保障“説話權”很重要,但用好“説話權”,學會如何“説話”同樣重要。有擔當、負責任的企業,應該首先學會尊重公眾利益,尊重公眾情感,而不是倉皇之下的口不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