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彰顯開放與包容

時間:2014-07-02 13:15   來源:人民日報

  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引起國際社會熱議和支援。世界關注“一帶一路”,不僅為了探尋發展機遇,同樣是為了從中讀出新時期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思路。

  新加坡一位資深學者在撰文評論“一帶一路”時,選取了一種大歷史的視角。在他看來,“一帶一路”涵納了重要文化意蘊,以和平、開放和包容為重要精神元素的古老中華文明釋放自信,彰顯復興。

  從歷史與文明的角度來審視“一帶一路”,能夠讓人們看到一個經濟數據以外的中國,為審視這個崛起中大國的未來走向增添一份參照。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自此之後華夏大地與西域諸邦之間“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透過張騫的“鑿空”之舉,歷史學家看到了整個中華文明“自信精神、魄力與氣象”。同樣,在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帶去的是瓷器、茶葉、絲綢、工匠,而沒有帶去總督,沒有帶去擴張和稱霸的野心。

  從歷史到當下,絲綢之路內在氣質沒有變,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一以貫之。當前,在加快自身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方面,中國同絲綢之路沿途各國擁有同樣的信念和夢想。為此,中國根據各國在合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共識,及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將絲綢之路復興為各國共同的圓夢之路。

  中國為完善地區合作架構積極作為,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刻意打造以自身為中心的區域秩序。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將堅持共商、共建、共用三原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並舉,不會干涉地區國家內政,也不會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和勢力範圍。

  古絲綢之路蘊含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將在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再次煥發光彩。“一帶一路”建設不會搞封閉、固定、排外的機制,倡議的地域和國別範圍也是開放的。各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一帶一路”的理念、構想和規劃,進而實現共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共創美好幸福未來的初衷。

  經濟塊頭越來越大、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中國將如何處理與世界特別是周邊國家的關係?一段時間以來,這個問題被人反覆追問。行勝於言,通過為共建“一帶一路”付出實實在在努力,中國秉持的共同發展理念終將被更多人理解,始終追求相容並蓄、海納百川的中華文明在復興進程中也將收穫更多掌聲。(鐘 聲)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