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誠信成為誠信者的通行證

時間:2014-05-29 13:40   來源:廣州日報

  個人徵信系統的建立與完善,標誌著我國社會對信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從這一高度,任何裨益於信用系統完善之舉措都值得期許。

  據央行日前召開的媒體通氣會透露,從2014年6月3日開始,對個人查詢本人信用報告實施收費,第三次開始每次收取服務費25元。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信用報告有償查詢是國際通行做法。

  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信心來自信任,信任來自信用,信用是企業和社會生存的基石。個人信用,取代家庭出身、戶籍、教育程度、財産值等,成為市場經濟時代最好的“個人身份證明”;個人信用,在經濟學上是一種履約能力,在社會學上是一種道德與品行。個人信用報告在歐美非常普通,幾乎滲透到個人每一項重大經濟活動,貸款買房、申請信用卡、買保險、租房、找工作、享受政府福利等。沒有個人信用報告,幾乎寸步難行。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我們個人信用資訊(包括基本資訊、信貸資訊、公共資訊等)早就靜悄悄地入庫了——由央行建立的全國統一個人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于2006年1月16日就實現全國聯網並上線運作。到今天,徵信中心已經為全國8.4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這些檔案被廣泛用於銀行辦理信用卡、發放個人貸款和貸後跟蹤等,甚至企業招聘、提拔幹部、公務員錄用等。可以想像,當這個系統完善之後,信用將會成為信用者的通行證。

  個人徵信系統的建立與完善,標誌著我國社會對信用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從這一高度,任何裨益於信用系統完善之舉措都值得期許。至於個人信用報告收費,不妨多點可行性研究之後再作決定。收費是國際通行做法也許是事實,“通行”是否要一定要“接軌”,且不宣而戰?個人信用報告收費涉及數億人利益,可以説是公共事業收費,查詢成本多少、這費該不該收、第幾次開始收、收多少錢合理等等,是不是應該先舉行聽證會,問問公眾意見?不宣而戰,不免授人以柄。

  其次,個人信用資訊系統的建立,除供有關部門查詢外,更重要功用恐怕還在於讓每一位公民時時關注並倍加珍惜個人信用,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信用水準。我國公眾對自己的信用水準關心程度如何?可從下面這組數字讀出:2013年全年我國僅有500多萬人對其個人信用報告進行過查詢。8億多人進入系統,只有500多萬人查過,比例低得可憐。實行收費之後,公眾查詢的意願可能更低。

  個人信用資訊使用不只有一個收費問題,資訊安全也不容忽視。個人信用資訊系統管理者稱,個人通過網際網路查詢本人信用報告必須進行嚴格的身份驗證。管住個人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查詢公民個人信用資訊的不僅僅是本人,還有其他部門(譬如銀行),他們能不能替公民保守秘密?近年來,銀行洩露客戶資料的事件時有發生。這需要對能夠接觸到公民個人信用資訊的部門進行有效的監控,提高員工資訊保密的意識,同時要對泄密行為進行嚴厲懲處,不能以罰代刑,輕描淡寫。

  公眾已經帶頭,個人信用資訊系統已初具規模,且日趨完善,社會其他方面信用呢?大而化之,我們還需要企業信用、銀行信用、學校信用等等,以供查詢。比如孩子要報讀某大學,家長需要查詢到該校的信用水準,有沒有發生過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不誠信的行為,全面的資訊將有助於家長作出更合適的選擇。

  信用大堤需要全社會共築、夯實,公民、企業、社會都要將誠實守信落到具體行動中,社會才會越來越美好。(練洪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