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中檢出抗生素説起

時間:2014-05-09 10:03   來源:光明日報

  解決水污染、空氣污染乃至整個環境惡化的問題,不僅僅是治理水污染、空氣污染和改善環境的問題,而且是必須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角度來考量和著手解決環境惡化的問題。

  據媒體報道,《科學通報》近期發表了由華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研究機構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該項研究通過分析中國地表水中“藥物和個人護理品”成分發現,中國地表水中含有68種抗生素,且濃度較高,另外還有90種非抗生素類的醫藥成分被檢出。

  看到這則新聞,有網友調侃道:原來醫生説感冒要多喝水,看來是有科學依據的啊!調侃歸調侃,我國水污染問題存在多年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近些年,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水污染的嚴重性已經突破了可用與不可用的界限,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公眾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就在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了河北省無極縣地下500米井水已不可用,當地民眾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討生計的調查。

  水污染、空氣污染,是整個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表徵。這個表徵又是拼資源、拼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結果。在這一經濟增長方式下,只要有資源,並且有相應的利用技術,就可以把資源開掘出來,採光用盡,而全無代際公平、永續發展的遠期考慮。

  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在短期內産出驚人的GDP,可以為各種各樣的財富榜輸送幾十、幾百個榜單人物。但在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下,人們承受環境惡化帶來的巨大代價,與其所享受的增長成果之間呈現的卻是反比例關係——越是較少享受增長成果的人,就越是要更多地承受增長所帶來的環境代價。因為一個人的經濟實力越強,就越有能力在局部改善生存條件,或者通過移居來逃避某種環境。而這就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方式問題,同時也是社會正義問題。

  因此,解決水污染、空氣污染乃至整個環境惡化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治理水污染、空氣污染和改善環境的問題,而且是必須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角度來考量和著手解決環境惡化的問題。在決定經濟增長方式問題上,必須從制度上解決“人民同意不同意、滿意不滿意”的問題,必須以不能降低和惡化公眾的實際生活品質和生存環境為底線。

  該研究報告稱,在地表水檢出的68種抗生素中,總體濃度水準與檢出頻率均較高,其中一些抗生素在珠江、黃浦江等流域的檢出頻率高達100%,有些抗生素檢出的濃度高達每升幾百納克,而一般工業發達國家則小于20納克。對此,以前的相關報道也可佐證該文章所述的研究結果,如水利部曾對中國700余條河流、約10萬公里河長水資源進行調查發現46.5%的河長受到污染,水質只達到四、五類標準;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

  最近兩年來,因為污染問題而導致的生存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普遍。其中類似蘭州自來水污染問題,已經直接演化成了公共安全事件。由此看來,“喝水能治感冒”不僅僅是一個笑話,更是一個巨大的警示,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即使以降低經濟增速為代價,也必須即刻著手加以解決的時候了。(李志勝)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