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適應時代特點、順應用戶需求的創新之路走下去,中國製造、中國服務完全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跡
“在一個十幾億人的市場上,從每人手裏掙一分錢,你馬上就是千萬富翁。”放在20年前,除了少數天然壟斷的企業,這幾乎是一份可望而不可即的遐想。但在網際網路進入中國20年後的今天,很多小微企業在創業之始就已將此作為自己奮鬥的夢想。給它們底氣的,是伴隨著網路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系列商業模式創新。
榜樣就在眼前。一家網上堅果店,創業幾個月後的最高日銷售額就達近800萬元,年行銷額超過3億元。一家幾年前還不存在的手機廠商,4月8日在12小時內接到200萬個訂單。今年春節爆紅的微信紅包,更是以一種“好玩”的方式,輕輕鬆鬆就與上億張銀行卡建立起支付關係。而一個利用網路購物餘額理財的新創意,不到一年就打造出一隻5000多億元的貨幣基金……正是因為找到了新的贏利模式,曾經叫好不叫座、燒錢不掙錢的網路企業,如今滿是將傳統産業納入網路版圖的勃勃雄心。
離開與實業的深度融合,任何技術創新都行之不遠。如果説2000年前後掀起的那一輪網際網路浪潮中,“滑鼠加水泥”的模式還只是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産業的物理結合,那麼到今天,化學反應終於已經出現。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借助網路這個社交平臺,讓盡可能多的普通用戶參與到産品設計、製造、評價、銷售、改進的全過程,營造出“我的商品我作主”的用戶體驗,從而為新創立的品牌聚集人氣、贏得口碑,打造出榮辱與共的巨大粉絲群體。在這裡,顧客不再只是“客”,而是成為産品和服務的中心。
不要小看這種創新帶來的商業民主化趨勢,它對傳統産業運作的影響,也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深遠。曾幾何時,“買的沒有賣的精”,幾乎是商業運作的鐵律。進入現代社會,産品的設計、製造和行銷,似乎就更成了商業精英的專利,用戶除了“買”或“不買”,很難有其他選擇。而網際網路的普及,終於給了後來者以打破傳統的機會。
在這些新生代眼裏,週遭各式各樣的普通人身上,正蘊藏著改變世界的潛力。把他們的力量聚集起來,不僅可以零成本編纂實時更新的百科全書,更可以開發比任何高明的設計師更貼近客戶需求的産品。商家要做的,很多時候變成了提供統合資源的平臺,以及種種讓參與者感到“走心”的社交方式。
既然是攜手同行,哪還需要狂轟濫炸的廣告?世界上沒有比志同道合更堅固的聯盟。既然是供需合作,産品不盡完美有什麼可怕?以快速的“微創新”推動産品升級就好。既然是粉絲同盟,何必再閉門造車、費力不討好地去設計各種複雜的産品序列?聯手締造一款標誌性的精品,用戶就會心滿意足,甚至引以為傲。正是以這樣的方式,許多實力單薄的網際網路企業一舉跨越了傳統商業中看似難以邁過的門檻,從漫長隊伍的末尾一步跨到了排頭。
如果説觸網之初,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海量、實時、自由、免費等網際網路特徵,更多強調的是平等、開放、協作、創新、共贏的網際網路精神,那麼在融入網路20年後,這些理念已經從雲端步入現實生活,更緊密地與各行各業的發展升級結合在一起。
在這樣的結合中,一些傳統商業理念正在動搖。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和期待,匯集每個人的力量和價值,新的商業規範和産業生態開始重新確立和生長。近乎透明的運作、充分平等的參與,給了用戶更多的成就感和歸屬感。這使得利益不再是唯一的現實考量,商業關係在網路的紐帶下注入了更多人格化的因素和新能量。
據估算,中國網路經濟的規模到去年底已突破600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總額更達10萬億元。在全國,83%的企業已經使用網際網路開展業務。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當下,這樣的變化可謂意義不凡。創新無止境,沿著適應時代特點、順應用戶需求的創新之路走下去,中國製造、中國服務完全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跡。(人民日報評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