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成功狙擊索羅斯的香港外匯儲備,時下正被香港各界審慎探討能否變成“扶貧血庫”。
香港政改方案通過後,社會各界的目光紛紛移至民生,爭取民意。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如何讓産業轉型中的香港市民增加收入,減少生活壓力,就成為各政治團體的訴求。多達2614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七的香港外匯儲備,自然讓各方垂青。
有社會人士建議,政府可動用外匯儲備的部分收益,即每年約40億-50億港元扶貧,適當援助弱勢社群。也有輿論建議,政府的外匯儲備部分收益,可投向更廣泛的領域:孩子的教育以及曾經貢獻香港社會的老人家。
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曾是香港抵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中流砥柱,當時,港府投入過千億港幣,成功狙擊索羅斯。此後,外匯儲備一直是香港人應對金融風浪的“定心丸”。如今就“定心丸”打起扶貧的算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益增加的外匯儲備,似乎已經足以應付未來的危機。
香港部分社會人士認為,政府預留多少財政儲備,均是歷任財政司長的經驗之談,並無科學論證;而對於外匯儲備也應該作壓力測試,以測得抗擊金融風險的底線,把多出資金用於社會領域。至於如何科學論證,壓力測試怎樣才算科學可行,則暫無建議。
外匯儲備在香港經濟體系中是一個敏感的樞紐點。姑且不論抵抗未知的全球金融風險,就以香港實行的聯繫匯率而言,外匯儲備也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定海神針”。因為外匯儲備如果不足,一旦發生很多人希望用港幣換取外幣的時候,外匯就因供不應求會升值,港幣就會貶值,一升一貶一拉扯,聯繫匯率制度就會瓦解。
香港金管局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到8月底,香港2614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的9倍多,約佔港元貨幣供應M3的56%。因此,社會各界探討外匯儲備能否用於扶貧,更持理性審慎態度。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經過審慎的思考,作出明確回應。香港“財爺”曾俊華表示,當財政司司長3年來,平均每年政府的支出都增加超過一成,用於社會服務開支佔總支出6至7成;以目前5千多億元政府財政儲備,足以應付這些支出。其言下之意,就是外匯儲備不必動用。
香港是一個服務業佔GDP超過93%的世界性商業中心,在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同時,也催生了大批金融、服務業的專業人士。在此背景下,不難預見,隨著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民生問題,扶助弱勢社群順利走出後金融危機的困境,龐大的外匯儲備是否用於扶貧,將成為香港各界經久不息的理性話題。(記者 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