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銀行亂收費治理不能成為“貓鼠遊戲”

2012-05-23 10:55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范樂

  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盈利水準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升至2.8%,較去年四季度提高10個基點,凈利潤實現了24%的增速。誠然,這與貸款重新定價、銀行加強中小企業行銷、成本控制能力增強等因素有關,不過“費轉息”對收益的貢獻也不可忽視。

  伴隨著銀行高利潤的社會大討論,銀行亂收費面臨的輿論壓力逐漸升高。今年開年以來,發改委、銀監會掀起了規範銀行收費的“整風運動”,這算是對社會輿論以及不滿情緒的一個交代。

  監管部門的銀行收費治理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很多不合理的收費減少了。但是也應看到一些銀行為應付檢查而採取的辦法,比如將能夠實現合規的收費合規化,不能實現合規的收費則增加到企業信貸利息支出上。由過去的“息轉費”變為“費轉息”,“左手換右手”的遊戲使得銀行收入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企業融資總成本也基本沒有太大減輕。

  由此可以看到,銀行收費治理仍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階段,儼然成為了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筆者認為,銀行收費治理要切中要害,還得尋根溯源,從引發銀行亂收費的各種因由中尋找答案,對症下藥。

  我國銀行業亂收費的主要原因在於:首先,遊戲規則不完善,銀行自由定價權過大。今年2月,三部委聯合發佈《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該《辦法》所規定的政府定價、指導價範圍過窄,銀行自由定價空間過大。同時,該《辦法》出臺後還未有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在規則落地方面存在難度。總之,有關銀行收費的市場規則不完善給了銀行亂收費以可乘之機,他們能通過各種手段實現亂收費的“合理化”。

  其次,銀行利用其強勢地位,店大欺客。我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銀行體系在社會融資中佔據主導地位。在當前社會資金環境較為緊張的情況下,銀行利用社會對於信貸資金的依賴,在信貸定價較基準利率有較大上浮的同時,增加其他收費項目,做大中間業務,獲得更多收益。這不僅虛增了中間收入規模,也增加了企業財務負擔。從今年銀行的經營策略看,銀行做大信貸規模的限制因素增多、意願降低,銀行更願意實施以價補量的策略,多收費就是這“價”的重要部分。

  最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足。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落後,既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也缺乏專門的監管部門和金融消費者維權通道。所以,即使銀行店大欺客,客戶也沒處討説法,維權難度較高,銀行亂收費行為更加有肆無恐。

  可以看到,在制度、機制環境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銀行收費治理大檢查雖然能夠起到震懾效應,具有一定短期效果,但依然是治標不治本。隨著我國銀行業的轉型,中間業務是銀行未來發力的主要領域,銀行收費的項目和擴張意願也很強烈;而社會對於銀行亂收費的不滿情緒和輿論壓力也在不斷增大。

  有鋻於此,監管部門必須重視銀行亂收費治理問題。從長遠角度看,治理銀行亂收費問題,需要封堵銀行可能從事監管套利的各種通道,實現銀行收費的明碼標價和透明。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明確銀行收費規範,監督銀行執行情況;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力度,對於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絕不能姑息;提高銀行行業競爭,增加直接融資渠道,降低社會融資對於信貸資金的過分依賴。

  當然,銀行業務收費化是全球趨勢。只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和精神:監管部門制定好“遊戲規則”,銀行提供物有所值的金融服務,金融消費者在給予合理收費理解和支援的同時還要維護好自身權益。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