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怎樣的公司是股市改革絆腳石

2012-05-22 10:58     來源:每經網-每日經濟新聞     編輯:范樂

  大張旗鼓的股市第三次改革,被設置了大大小小的絆腳石,太平洋證券可能是其中之一。

  該公司上市之初受到置疑。2008年3月,《證券市場週刊》封面文章《太平洋證券上市路徑》,該期雜誌暢銷。《證券市場週刊》的文章,是一系列追問。由於資料是如此翔實,筆者引述如下:2004年年初,太平洋證券作為問題券商的拯救者而成立,這家中等規模的券商成立三年多時間迅速完成了增資、換股、上市的三級跳。雖然三年中,有兩年業績為負,累計虧損8000多萬元,公司還是選在200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成功上市。當前,很多券商由於受連續三年盈利之困,而苦等IPO;還有一些券商陷在借殼上市的問題中。

  太平洋證券的上市似乎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徑:因為沒有發行新股,所以不是IPO;與即將退市的雲大科技雖有換股操作,但太平洋證券上市啟用了新的上市代碼,而不是採用雲大科技的舊代碼,所以也不是借殼。太平洋證券的上市令專家感興趣的是其上市的獨特路徑。

  與太平洋上市有關的兩個文件,一個是證監會機構部批准其增資擴股的批復,另一個則是證監會辦公廳以函的形式對其上市進行的批復。前者不涉及上市問題,後者的發文主體沒有上市審批權。這讓人們理解為公司上市的審批是否有了新的模式?遺憾的是,這種模式的內涵和操作,公眾並未能獲得公開的資訊。不負所望,太平洋證券上市後,引人關注的新聞是,業績、再融資與套現,給市場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業績與暴利背離的典範。

  上市未能讓業績騰飛。2008年四季度,太平洋證券凈利潤為-1.10億元,今年一季度為1635萬元。該公司的特點是規模小,營收低迷,在券商股中業績倒數,市盈率高。

  再融資是上市之後的重大主題。今年5月17日,太平洋證券公佈新增發預案,計劃以每股10.28元的價格向不超過十名的機構投資者定向增發5億股,募集資金50億元人民幣。早在2008年太平洋證券剛換股上市3個月時,太平洋的董事會就拋出了一份90億元的融資方案。如今3年過去,募投方向中的八項業務,只在權證和衍生品業務方面做了少許變更,以至於有媒體感慨3年如3個月。

  套現是另一個主題。太平洋證券上市之後較為吝嗇,也許是因為家底較薄,上市3年來,2010年以每10股派0.2元的標準為所有股東分紅3000萬元,幾乎創上市券商分紅最少之最。但套現卻極其爽快,沒有絲毫資本少、分紅少的羞愧與不安。根據數據統計,從2011年3月8日開始到2012年2月20日,太平洋證券5位大股東共進行了71次減持,共計減持1.6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11%。

  地獄沒有盡頭。今年5月初,太平洋發佈減持公告,2011年11月18日至2012年4月27日,公司一致行動人股東累計減持太平洋901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至此,公司4名一致行動人股東已經累計減持1.6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1%,佔其持有股本的1/3。《投資者報》再次計算,自上市以來,公司大股東的鉅額套現已達20億元,佔太平洋2011年凈資産的95%,這意味著公司股東套現資金幾乎可再建第二個太平洋。公司在公告中還表示,在未來12個月內,這些股東不排除再度減持太平洋的可能。

  該公司股價下降八成(除權後),市盈率遠高於同業平均市盈率,分紅盡顯鐵公雞風範,在商業倫理方面則為捍衛股東減持權而發聲,該公司聲稱還將擴展國際業務。對此,投資者只能項視膜拜。從上市到套現,數個疑問,無一有答案,可以確認的是,幾十億的財富已經找到了新的主人,原始股東獲益6倍左右。

  股改需頂層設計,需個案突破。一粒老鼠屎,可以敗壞整個市場的信用根基。A股市場的老鼠屎,顯然不止一粒。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