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5月11日電 題:把蘭花種到中共革命聖地的臺胞父子
新華社記者 許雪毅 陳斌華
“臺灣朋友過來時,我都會帶他們去參觀古田會議會址。”王冠力一邊麻利地打理著手上的蘭花種苗,一邊接受記者的採訪。
王冠力和父親王永森來自臺灣南投縣,他們投資的蘭花基地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從基地的溫室大棚出來不遠,就可以看到古田會議會址及屋後“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幾個大字。
古田會議即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1929年12月28日在當時的古田村舉行。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確定了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和從政治上建軍的原則,為後來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成功實踐奠定了基礎,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我們當初選擇到古田養花,完全是因為有合適的氣候條件,”王冠力說:“來了以後慢慢才知道,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很了不起。”
年逾花甲的王永森當花農已有30多年歷史,在南投有一個45畝的蘭花基地。這在臺灣算是面積很大的,不過比起現在他在古田擁有的100多畝的蘭花基地來,真是“小巫見大巫”。
“在臺灣,如果我要銷售1萬多盆大花蕙蘭就會很有壓力。而在大陸,1萬多盆花一個買主就笑納了。”王永森感慨道:“大陸的市場相當大,大到不敢想像!”
大花蕙蘭是一種高附加值花卉作物,對種植氣候條件有苛刻的要求。王永森決定到大陸創業後,大江南北轉了好幾圈,終于在2000年落戶古田。
“聽朋友說這里氣候條件和臺灣的蘭花基地類似。我比對了每天不同時刻兩地的氣溫,覺得差不多,再問一下當地的老人家,這里會不會下雪下霜、最高最低氣溫是多少,心里就有譜了。”王永森說。
從種子到成品,種植大花蕙蘭需要5年時間。當地政府給予王永森父子種種扶持政策,但農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加上相關信息服務欠缺,王永森曾為他的摸索交過昂貴的學費。
有一個晚上,氣溫驟降至零下7攝氏度,眼看著20萬盆長了三四年、馬上可以成品的文心蘭一次泡湯,王永森心痛不已。類似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
泡著功夫茶,王永森悠悠說起往事,但這一切現在都已過去。氣候、材質、肥料……經過不斷調試,王永森父子倆的蘭花種植開始步入正軌,他們的中興蘭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運轉得越來越順利,產量也慢慢達到目標。
“現在我們的家庭、事業都在這里,臺灣就剩不動產了。我最近想把爺爺也接過來,四代同堂共同經營我們的蘭花基地。”王冠力說。
2004年,王冠力娶了河南姑娘張琳。他們的兩個兒子一個5歲,一個3歲,都在古田當地幼兒園上學。很多時候,王永森喜歡和老伴一起,帶著兩個孫兒,到蘭花組培室走走看看。
閒暇之余,一家人看看臺灣新聞,和當地朋友串串門。王冠力有時會上網玩玩遊戲、看看韓劇。
有臺灣或其他地方的朋友來,王永森父子會帶他們去參觀古田會議會址和紀念館。毛澤東、朱德等人開辟贛南、閩西根據地的故事,父子倆耳熟能詳。
對于王永森父子來說,古田的高知名度不僅僅是談資,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紅色旅遊”的紅火,讓古田的交通設施不斷改善,他們運送蘭花因此變得十分便利。
今年是古田會議80周年。“古田的知名度肯定又會提升,希望我們家的蘭花生意還有鎮里的花卉產業,都能跟著越做越大。”王冠力興奮地說。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