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黃一鐘:奔走兩岸的臺灣水果商人

2009年05月08日 13:06 來源: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網北京5月8日電(記者任沁沁)邂逅臺灣農之鄉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一鐘,是在近日從福州到北京的飛機上。他一直“伏案”工作,泛黃的聯絡本上,滿滿地記錄著人名、聯係方式、事件要點,並用不同的標簽分開區域:北京、廈門、廣東、臺北、高雄…… 

  他全神貫注,整整100分鐘的時間里,完全不受外界幹擾,甚至沒顧得上接空乘遞來的水。直到完成工作,才抬頭看看窗外。

  留著標志性胡子的黃一鐘,看起來很嚴肅。他告訴記者,此行北京談完業務之後,就要馬不停蹄地趕回福建,到廈門參加食品博覽會。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臺灣農民,遊走在兩岸,做著小本生意。”他笑道,小胡子微微顫動,“把臺灣最甘甜的水果輸送到大陸來是我的理想,現在已經實現了。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在大陸培育出真正的臺灣水果。”

  這個謙虛的臺灣“農民”,在大陸已經有廈門、北京、寧波3個臺灣農產品批銷中心,在13個城市設立銷售點,日均銷售水果5至10噸,節假日日均50噸。

  “我希望有一天,能在300多個大陸城市都設立臺灣水果專賣店。”黃一鐘說。

  從進軍大陸市場至今,黃一鐘的水果事業經歷了一番波折。2005年,國臺辦宣布臺灣部分水果可以零關稅到大陸銷售。與臺灣一水之隔的廈門,成為黃一鐘和他300多位臺灣同行的第一個據點。因為這里有“小三通”的便利。

  當年5月18日,黃一鐘第一個將臺灣水果引進到大陸市場,拉開了臺灣水果在大陸南北銷售的序幕。

  當時,臺灣水果需要經過香港、日本等地轉運到大陸。“最快也要6天才能到達,水果又是特殊的商品,過了15天保質期後,不得不整箱整箱地扔掉。”黃一鐘說。

  一次面對1200多箱爛掉的水果時,他流淚了,“這分明是在摧毀果農付出的心血。”當時,和黃一鐘一同“登陸”的臺灣果農,紛紛打起了退堂鼓。唯有他堅持留了下來。

  “因為我對大陸市場始終懷有信心!”他沒有放棄對臺灣水果銷售渠道的探索。他一邊經營水果業務,一邊利用時間到清華大學進修EMBA學位,全面提高了個人營銷素養。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隨著大陸對臺灣水果檢疫準入范圍的擴大、免徵關稅及通關便利等一係列政策措施的逐步實施,福州、廈門、上海等地也陸續舉辦臺灣水果展銷會,臺灣水果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喜愛,在大陸一度形成熱銷局面。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黃一鐘創立的“農之鄉”水果得到消費者認可,打出了品牌。“我堅持做品質。臺灣水果的培育之本,是將先進的農業科技引入傳統的精耕細作中。”黃一鐘說,他不僅僅把臺灣最甜美的水果賣到大陸來,也要將臺灣的農產品種植理念引入大陸,讓大陸也能種出優質的臺灣水果。

  現在,在廈門、北京、寧波,都分布著黃一鐘的“農之鄉”水果種植基地。他申報的廈門“臺灣農產品大廈”建設項目正在審批,如果獲批,大廈將成為海峽兩岸農業科技產品展示交流中心,聚集兩岸400多個農科所、312家農會的精英。

  “這樣,可以幫助更多臺灣農民在大陸行銷農產品;也能讓大陸需要臺灣農業經驗、技術的人,有一個尋求合作、技術支持的平臺;同時,我還會邀請臺灣農科所專家、臺大農科係教授屆時到大陸定點辦公,介紹臺灣農產品培育技術。”黃一鐘說,他希望海峽兩岸真正共享資源、合作雙贏、共同發展,進一步推進兩岸農業貿易和科技交流、合作。

  隨著兩岸基本實現“三通”,黃一鐘的水果可以從臺灣本島直航到大陸了。“這使運輸成本減少了三分之二。臺灣水果真正要‘平民化’了。”黃一鐘高興地說。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