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藏寨”捧回“世界最佳” 古碉下開啟新生活
清晨的陽光剛漫過墨爾多山的山腰,基卡依村的德吉初就忙著在民宿院子里擺酥油茶——她的民宿昨晚又住滿了,客人里有從成都來的家庭,還有專門來拍古碉的攝影師。“要是擱以前,誰能想到咱們這藏寨能成‘世界最佳’?”她擦著桌子笑道。
這座藏在甘孜州丹巴縣墨爾多山鎮的村落,坐落在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區,也是東女文化與嘉絨文化的重要發源地。1700米到5000米的海拔跨度,藏在不過5.95平方公里的小村里,既造就“一山有四季、半里不同天”的奇觀,也讓這里成為藏著700余種國家珍稀動植物的“自然基因庫”。村里有22座古碉和罕額依新石器時代遺址,古碉還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預備遺產名錄。
近日,基卡依村榮獲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稱號,是四川省第二個、甘孜州首個獲此殊榮的村子。頒獎詞這樣評價:基卡依村完美詮釋了旅遊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融合,既保護了珍貴文化遺產和生態係統,更讓當地社區成為發展的受益者,為全球鄉村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在此之前,基卡依村已先後拿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天府旅遊名村”等稱號。這次的“世界最佳”,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雲端藏寨”。
走進村里,最先撞進眼里的是22座古碉,石頭縫里還留著千年的黃泥。“碉樓分為界碉、烽火碉、家碉等。這些碉樓結實得很,地震時一點沒變形。”墨爾多山鎮黨委書記王遠剛指著遠處的藏寨說,這里每棟房子都有自己的名字,世代傳承不曾改變。除了古碉,村里的罕額依新石器時代遺址、石棺墓葬群則靜靜述說這片土地上的往事。
村里的日子,一半守著老規矩,一半透著新活法。每到春天梨花開,碉樓腳下就熱鬧非凡,17歲的姑娘們會穿起五彩藏袍辦成人禮,長輩祝她們像神山腳下的草一樣堅韌。到了晚上,火塘邊總圍滿人,不管是村民還是遊客都跟著跳鍋莊舞。還有“頂諵衫歌”,年輕人頂著毛衫對山歌,不看臉,就聽誰唱得好。村民還記得去年有對成都來的情侶,跟著學了兩句,笑著說“比城里的相親有意思”。
依托老藏房而建的沃熱波咖啡書屋則是“新地標”。推開吱呀響的木門,能看見藏房特有的四層結構:底層還留著養牛羊的圈欄痕跡,二層的火塘總燒著柴火,三層擺著農耕器具,頂層曬臺用白石砌了牛角。來這兒的遊客,最愛做“擦擦”——用黃泥混著五谷捏成小泥塑,用于祈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負責研學的康東東說,常有小朋友拿著自己做的“擦擦”問,“這個能保佑奶奶身體健康嗎?”他總笑著點頭:“能,這是咱們村里的心意。”
德吉初的民宿位于半山腰,能遠眺墨爾多山與藏寨。多年前,她從成都學醫回來,把自家荒地改成了民宿,房子沿用黃泥、本地片石與傳統碉寨工藝,但里面藏了不少“小心思”:衛生間做了幹濕分離,窗戶比老房子大,躺在床上就能看見墨爾多山。她拿起手機翻照片,“你看這張,去年冬天有個成都客人,住了一周還不想走,說在這兒看雪比城里舒服。”現在民宿里雇了村民,也有不少年輕人走上與她一樣的創業路。
村里的路越走越寬。依托海拔跨度,村里開設“走山問山敬山”生態課,遊客跟著村民上山認植物、看珍稀動物;古碉和遺址串聯起來,組成考古研學線路,學生們總愛蹲在地上找“寶貝”;梨花季還會上演《梨花下的成人禮——歲月織錦》,展現嘉絨女子的成長與蛻變。據悉,2024年,基卡依村所屬的墨爾多山鎮中路片區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九成以上的人靠民宿、非遺體驗這些“旅遊活兒”過日子。
“我們不想把村子搞成‘景區’,就想讓它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日子過得更好。”王遠剛說,現在村里正教大家拍短視頻,阿姨們會分享做酸菜包子、煮酥油茶的過程,“希望讓更多人看看,咱們藏寨的日子,是怎麼又老又新的。”
傍晚時分,火塘邊又響起了歌聲,遊客和村民擠在一起,手里端著酥油茶。德吉初看著眼前的熱鬧,想起剛回村時,父親說“送你出去了你還回來幹什麼”,現在父親常跟客人說:“我閨女選對了路。”遠處的古碉披著夕陽,老房子里的新生活,正一天天暖起來。(作者 袁牟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