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諸島,位于福建省東南的廈門灣內,西與廈門島相對,東臨臺灣海峽,金門與廈門的氣溫極為相似,全年無冬,氣溫最高月份為8月,平均為28.2℃。最低月份為元月,平均為12.8℃。

鄉土棲息濃鬱 宛如世外桃源
金門給人的第一印象,恍若世外桃源。公路上久久才見一輛公共汽車,路旁的草叢里,不時有黃牛悠閒走過。鄉間多見紅瓦、磚牆的閩南建築,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始建于清光緒26年的“山後十八間大厝”,也就是現在的“金門民俗文化村”。與閩南建築交相輝映的是中西合璧的“番仔樓”,它們是在外經商有成的鄉親回饋鄉里的見證。
金門國家公園 快速了解金門的窗口
金門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的第六座國家公園,1995年5月25日公告計劃,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處,是首座位于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位居臺灣海峽前線,范圍包括了金門島的中央、西北、西南、東北角區域,以及烈嶼(俗稱小金門)的環島道路及其外圍區,共分為古寧頭區、太武山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島區,總面積約為3720公頃,約佔大小金門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金門四面環海,屬小型島嶼的生態體係,因經長期開發,大型野生動物資源較少,惟金門位于大陸邊緣,且是侯鳥遷徙的中繼站,故鳥種最為多樣,目前業經調查及文獻資料顯示,金門現有野生動物至少包括﹕哺乳類8種,鳥類283種,爬蟲類13種,兩生類5種,蝶類45種,貝類32種及蟹類6種。 園區內較特殊之野生動物除有瀕臨絕種之保育類哺乳動物-水獺外,古老的活化石“鱟”及“文昌魚”,亦屬較珍貴,每年秋冬大批侯鳥到此渡冬,亦形成特殊的景觀。
古跡:金門人文史跡可說是相當豐富,全縣古跡共計有21處,其中11處位于國家公園內,包括國家二級古跡瓊林蔡氏祠堂、文臺寶塔、水頭黃氏酉堂別業、虛江嘯臥群謁等四處,及三級古跡邱良功墓園、漢影雲根謁、振威第、瓊林一門三節坊、海印寺石門關、水尾塔、蔡攀龍墓等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