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不一樣鱷魚生態休閒農場”導覽員在介紹各種鱷魚的識別方法。
鄧啟東的“不一樣鱷魚生態休閒農場”,的確有點“不一樣”。作為島內唯一以鱷魚為主題的休閒體驗農場,通過別出心裁的創意,鄧啟東完成了從養殖鰻魚、進而生豬、最終鱷魚的“兇猛”進化,成功地進行了事業又一次轉型。
黝黑、精瘦的鄧啟東是屏東縣土生土長的農民。上世紀70年代,因成功養殖鰻魚出口日本,曾獲島內“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稱號。無奈世界變化快,困難和挫折接踵而來。由于屏東縣淡水缺乏,養殖鰻魚需長期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沉、民眾生活用水也大受影響。1976年,鄧啟東進行了第一次轉型——養殖生豬。雖然很快成了當地養豬大戶,出欄量最多曾達4000多頭。然而,1996年口蹄疫暴發幾乎把他再次打趴下。“生豬大部分出口日本,口蹄疫一來,當月出口量就掉了40%,並且還逐月萎縮”,種養方向該何去何從?鄧啟東又陷入了彷徨。
在此期間,適逢臺灣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富麗農村”、“一鄉一品”等政策陸續出臺,並增強對休閒農業的推廣力度。“對積極轉型的農民予以扶持,對關停養豬場的也給一定補貼”,鄧啟東說,這些外因讓他有了轉換“跑道”的念頭。當初為解決大量豬胎盤處理的問題而養殖的鱷魚,幫助鄧啟東下定了決心。
2004年,鄧啟東重出“江湖”,打出了鱷魚生態體驗休閒農場的牌子。確定農場主題後,再也“傷不起”的鄧啟東首先考慮的是成本控制。幾個堆肥的池子深挖擴大後成了鱷魚池;豬圈拆了圍欄和水泥牆成了鱷魚標本展示區和產品販售區;空地上養幾只黑山羊,既省去了打理瘋長的青草,山羊與鱷魚“和平共處”也成了一處吸引遊客的奇特景觀。農場將鱷魚總數控制在200只左右,並配套養殖了蘭嶼小耳豬、綠頭鴨、火雞等,空地上還穿插種植了香蕉、鳳梨、臺灣櫟樹、血桐。既讓遊客不會單看鱷魚感到乏味,也順帶增長了認知各種動植物的體驗。
臺灣的休閒農業,創意無疑是金字招牌。雖然是地道的農民,但“十大傑出農村青年”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在鄧啟東的休閒農場,買一個魚頭50元(新臺幣,下同)喂鱷魚,遊客可以體驗“驚魂一刻”,他也省下一筆喂食的費用;逛鱷魚農場要150元,如果不敢碰這些兇猛的家夥,那就花500元吃個鱷魚套餐吧,權當品味“勝利者”的志得意滿;最驚險刺激的當屬釣鱷魚項目(其實是用竹竿綁塊魚肉讓鱷魚來搶),獎金可是100萬元啊!想試試運氣的話,先掏100元吧。臨走時,總得買點東西作紀念,如果你對七八萬元的鱷魚皮包下不了手,那數千元的鱷魚皮錢包、名片夾總可以考慮一下。最差的也可以來點鱷魚幹或是鱷魚肉排,不貴,也就三五百元。
最近,農場的鱷魚“可可”在剛剛上映的電影《翻滾吧,阿信》中大紅大紫。許多人專程從臺北跑來,就是為了一睹明星的“真面目”。臺灣公視、三立等電視臺更是搶著要免費為其做節目。鄧啟東還為即將出版的《爬行家族》圖書提供鱷魚照片。此外,島內一些學校的戶外教學課也紛紛選在了這里……
如今,鄧啟東的鱷魚農場經營已不成問題。但他卻又有了煩心事:“我都60歲了,居然在農村還算年輕的,兒子不願來接班,我就是身體再好又能幹幾年?臺灣的農民老齡化很厲害,不知以後該怎麼辦?”(駐臺記者 張維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