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2日電 香港《大公報》20日刊文說,陸生赴臺不應事事被動,等校方或相關協助人員告知,自己也應主動了解學校規章和臺灣法令。陸生就讀不僅攸關自身前途,還具有促進兩岸交流的意義,期盼陸生們在臺灣學有所成之外,還能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使者。
文章摘編如下:
悠長暑假已步入尾聲,各地學校即將迎來新學期。今年臺灣高校首次跨海招收大陸學生,在金秋九月將有近千名來自海峽對岸的青年學子踏足寶島,展開新的學習生涯。雖然島內此次招收陸生的成績不盡人意,但各校並未氣餒,不管人數多寡,皆熱情以對,向陸生大派定心丸。
臺灣銘傳大學從大陸招收了七十六名本科生和四名研究生,是新學年陸生就讀人數最多的臺灣高校。為了讓陸生入學前就掌握學校特色、係所發展、未來出路、校園環境與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該校特意在廈門為陸生開了一場新生歡迎會。而分別了錄取了五十六名和十四名大陸學生的臺灣大學和政治大學,則特別招募“陸生服務工作人員”,在臺大平均一名服務員照顧兩到三名陸生,職責包括聯係陸生、建置數據、協辦簽證、報到服務等其它來臺求學相關事項的咨詢及協助。至于遠離臺灣本島的金門大學也不甘落後,雖然僅招得四名陸生,但承諾的優惠一項不少,包括發給每人一萬四千新臺幣的交通及就學津貼,並配發筆記型計算機。
雖然九月初大陸新生才赴臺報到,但島內高校已未雨綢繆,推出各項貼心服務,無非是希望陸生盡快適應臺灣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陸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誠然,不少赴臺就讀本科的學生是首次離家,獨立生活。正所謂“在家千日好”,任何事情都有父母作主,但赴臺後,一切問題和困難都須自力更生。盡管兩岸語言相通,但畢竟隔絕了數十年,在政治、文化,乃至思維方式上都有一定差異,陸生要在短時間內融入島內生活,並非易事。因此,臺灣學校對陸生的輔導和協助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而且若首屆陸生在臺就讀順利,無疑為將來有意報讀臺校的陸生注入一股強心劑。香港高校之所以越來越受內地學生青睞,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口碑好,一傳十,十傳百。內地學生現身說法,比起學校“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推銷方式強多了。
大陸學子選擇赴臺深造,除了希望體驗島內寬松而具創意的學術環境外,可能還想順道探究臺灣的風俗民情和政治制度。入學之初,臺灣各校也應會向陸生作這些方面的介紹,但陸生則不應事事被動,等校方或相關協助人員告知,自己也應主動了解學校規章和臺灣法令。有臺媒在訪問中發現,大部分的臺灣學校及老師對大陸學生來臺後參與政治相關活動持“不鼓勵”態度,他們希望大陸學生來臺學習“單純一點好”,但大多學校也強調,他們不會禁止陸生參與相關活動。不過,據島內教育部門指出,今年恰逢臺灣選舉年,若有陸生發表煽動性政治言論或是成立政治性社團,就違反規定,若情節重大,有可能被遣返。因此,對于島內的種種規定,包括“不可打工、不可考照”等限制在未有改善前,陸生都應給予尊重。
陸生赴臺就讀不僅攸關自身前途,還具有促進兩岸交流的意義,期盼陸生們在臺灣學有所成之外,還能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使者。(朱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