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專家來廈傳授鄉村旅遊經驗:
開發新奇玩意讓遊客感覺新鮮
廈門鄉村旅遊與臺灣有15年的差距,我們該向臺灣學些啥?臺灣專家說,農產品要地產地銷,要開發新產品,讓遊客動手體驗。
昨天,廈門旅遊局召開鄉村旅遊市場專場培訓班,邀請包括龔世明在內的多位臺灣專家作專題演講,介紹臺灣發展鄉村旅遊的先進經驗。
廈門現狀 與臺灣有15年的差距
自2007年開始,廈門培育了一批農業觀光園、觀光果園、特色“農家樂”、“漁家樂”、“森林人家”等形式的鄉村旅遊項目。
但市旅遊局副局長嚴琪卻說,總體來看,廈門市發展鄉村旅遊的起步相對較晚,與臺灣大約有15年的差距,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去年9月,閩臺兩地20個鄉鎮簽署了 《推進閩臺鄉村旅遊發展合作宣言》,打造“海峽旅遊”鄉村旅遊精品,攜手發展鄉村旅遊將成為兩地旅遊業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臺灣經驗 注重遊客動手體驗
臺灣鄉村旅遊目前發展得如火如荼,有休閒農場1244家、民宿1856家、休閒農漁園區超過300處、觀光果園385處。
龔世明說,鄉村旅遊的發展,使得臺灣農村的土地增值了2000多倍,因為有很多遊客往來,農產品完全可以地產地銷。“比如說香蕉,農民在路邊擺攤就可以賣完,很多遊客都會買,不需再經過繁瑣的中間物流環節運到城里去賣。”
隨著陸客赴臺個人遊的開放,臺灣的休閒農場也吸引了眾多個人遊陸客前往參觀、體驗。據介紹,臺灣的休閒農場的最大特點是注重遊客的動手體驗,遊客可以親手去農場里採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遊的趣味性。
當然,為了吸引遊客,臺灣的農場主們也是各出絕招,比如在臺中的優恩蜜農場,開發了可以生吃的玉米新品種,一棵簡單的甜椒也被種出綠色、紅色、黑色、巧克力色等多種顏色,讓遊客感覺非常新鮮。(海峽導報 記者 崔曉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