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瑯琊郡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撰寫的《陽明先生墓志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光祿大夫王覽(206─278)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倣效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于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于世的蘭亭遺址K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L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跡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吊、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余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里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志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于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出準確考證。時隔千余年,要厘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余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後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余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余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于識鑒人物,與誠意伯劉基K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願為官場所累。”于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1371),王綱以文才被招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72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嘆,並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後,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巨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呵斥:“你們想幹什麼?現在皇上已經昭告天下,堅決鏟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享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16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並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屍身,將他葬在禾山。
過了幾年,禦史郭純將王綱橫死之事上報朝廷。皇帝聽後大為震驚,下詔在增城為王綱建造廟堂,以褒揚他的忠烈。
王綱是王陽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來王彥達憑借父親的忠義之舉,也可謀得一官半職,事實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從目睹了父親的慘死後,王彥達對做官之事再無興趣。王彥達不應徵召,一生粗衣惡食,歸隱不仕,號稱秘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彥達膝下有一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千言,為當時人所稱道。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號遁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欲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里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于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後人曾經為竹軒公王倫著書立傳,將他與晉代的陶淵明、宋代的林和靖等有隱逸志向的文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譽其高潔的品格,稱讚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實在是不同凡響。
竹軒公王倫迄今留下的遺作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為世人所愛讀。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跡,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1446—1522),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因王華常年在家鄉龍泉山的深幽之處讀書自修,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
“欲借人間種”
龍泉山老家有一豪紳世族,聽聞龍山公王華的鼎鼎大名,于是前往山里拜訪他,並請其出山,在山外為龍山先生修建書館,引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美麗女子來到龍山先生的書館求見。女子對龍山先生說:“龍山先生萬莫驚訝,我本是此家豪紳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無子嗣,故而冒昧前來,打算借龍山先生雨露,以將香火發揚光大!”
龍山先生聞言大驚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請,我才在此館留住。如此不義之事,實難從命!”
此女從袖中取出一扇,說:“這是主人的命令,龍山先生只需看扇面的題字便知。”
龍山先生接過扇子一看,果然是這家主人的親筆題字,上書:
欲借人間種。
看來面前此女的確奉命前來不假。龍山先生提起筆,在後面添上五個字:
恐驚天上神。
然後龍山先生措辭嚴厲,將其拒絕,女子無奈怏怏離去。此事無果而終,龍山先生的高潔美名于此可窺一斑。
成化十七年(1481),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書,後被封為新建伯。
龍山先生經常去山陰的風景名勝遊覽尋訪,在先祖們居住過的地方憑吊追思。後來他從余姚遷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樂道,就如住在余姚一般愜意。
成化七年(1471)辛卯,龍山先生迎娶夫人鄭氏。第二年王陽明出生。王陽明後來曾在四明山鑿築陽明洞,陽明洞距離越城東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處,王陽明終有所悟,號稱陽明先生。
小 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確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秘湖漁隱、遁石翁、槐里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跡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淡泊名利,動輒便會隱居山林壁洞;或者憑借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者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嘆不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于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摘自:《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 作者:高瀨武次郎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